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骨病,老年人、绝经后女性等易患,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疾病等危险因素,可通过骨密度检测、生化指标检测诊断,预防要从年轻时开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补钙剂和维生素D等)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骨量与骨微结构方面
正常情况下,骨组织处于不断更新和代谢的状态,新骨的形成和旧骨的吸收处于动态平衡。而骨质疏松时,骨量丢失,骨的微观结构遭到破坏,表现为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等,使得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
骨折风险方面
由于骨脆性增加,患者在受到轻微外力时就可能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例如椎体骨折会导致患者身高变矮、驼背,还可能引起疼痛、呼吸功能下降等问题;髋部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mobility(活动能力),很多患者骨折后需要长期卧床,进而引发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骨代谢功能逐渐衰退,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骨重建处于负平衡状态,骨量逐渐丢失。一般来说,35岁左右骨量达到峰值,之后就开始缓慢丢失,老年人骨量丢失速度明显加快。
性别因素: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雌激素对骨代谢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它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消失,骨丢失加速,所以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生活方式因素
运动缺乏:长期不运动,肌肉对骨组织的机械刺激减少,骨量丢失加快。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骨量丢失速度比正常活动的人快很多。
吸烟饮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增加骨吸收;过度饮酒会干扰钙的吸收和利用,还会损害肝脏等器官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从而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饮食不均衡: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比如日常饮食中奶制品、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过少;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日照不足、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少等都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利用,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疾病因素:一些疾病会影响骨代谢,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会破坏骨组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加速骨的吸收;胃肠道疾病可能影响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如Crohn病等。另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诱发骨质疏松,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骨质疏松的诊断方法
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它可以准确测量骨密度,通过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人群的骨密度峰值比较,得出T值,T值≤-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1.0到-2.5之间为骨量减少。
生化指标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胶原氨基端肽(PINP)等生化指标可以反映骨代谢情况。例如骨钙素是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血清骨钙素水平降低提示骨形成减少;β-CTX是骨吸收的标志物,其水平升高提示骨吸收增加。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方面
从年轻时开始:在生长发育阶段,保证充足的钙摄入,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虾皮、豆制品等,同时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和适当的日照,促进钙的吸收,通过运动刺激骨形成,增加骨量峰值。
成年人阶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保证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必要时可以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对于绝经后女性,可以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来预防骨质疏松,但需要权衡雌激素补充的利弊。
老年人阶段:继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一旦发现骨量减少等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治疗方面
基础治疗:包括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钙剂的补充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需求来定,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mg左右的钙,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需要1000mg左右;维生素D成年人每天需要400-800IU,老年人需要800-1200IU。同时,要保证适当的日照,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降钙素类药物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还能缓解骨痛;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以调节骨代谢;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可以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量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肝肾功能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调整剂量。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跌倒,因为跌倒极易导致骨折,居住环境要进行改造,去除障碍物,地面要防滑等;对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在补充雌激素时要严格评估其心血管等方面的风险;对于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骨质疏松患者,在治疗骨质疏松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