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相关。肾前性因素包括血容量不足(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心输出量减少(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外周血管扩张(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肾性因素包括肾小球疾病(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肾小管间质疾病(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肾血管病变(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肾后性因素包括尿路梗阻(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自身生理特点,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腹泻、呕吐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例如婴儿急性腹泻,若补液不及时,就可能导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水分储备减少,肾脏对血容量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在出现呕吐、大量出汗等情况时,也较易发生血容量不足进而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低盐饮食且饮水不足的人群,血容量基础较低,当遇到外伤出血、大面积烧伤等情况时,就容易因血容量急剧减少而影响肾脏灌注,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史影响: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其心脏泵血功能受限,本身就存在循环血量相对不足的情况,当病情加重时,更易导致肾脏灌注不足,诱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心输出量减少:
年龄因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会影响心输出量,从而影响肾脏血流灌注。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心脏功能衰退,在发生心肌梗死等情况时,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容易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可能会损伤心肌,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影响心输出量,增加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
病史影响: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心肌本身存在病变,心输出量容易受到影响,在病情波动时,易导致肾脏灌注不足,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外周血管扩张:
年龄因素:儿童在严重感染时,可能会出现外周血管扩张,例如中毒性休克时,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影响肾脏灌注。老年人在感染、过敏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外周血管扩张,由于其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容易影响肾脏血流,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服用某些扩张血管药物的人群,如降压药中部分具有较强血管扩张作用的药物,若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外周血管扩张过度,影响肾脏灌注。
病史影响:有过敏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在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外周血管扩张明显,容易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性因素
肾小球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但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使其在感染后更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老年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肾脏本身的免疫监视等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肾小球病变影响肾功能。
生活方式: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加重肾小球滤过负担,增加肾小球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可能发展为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史影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自身免疫紊乱容易累及肾小球,引发肾小球疾病,增加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几率。
肾小管间质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在使用某些肾毒性药物时,由于肾脏发育尚未成熟,更易受到损伤。老年人肾脏本身功能减退,对药物等因素的耐受性下降,在服用肾毒性药物或发生感染等情况时,肾小管间质更容易受到损伤。
生活方式:长期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损伤肾小管间质,但老年人由于肾脏基础功能较弱,受影响更明显。
病史影响: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的患者,肾盂肾炎反复发作容易累及肾小管间质,导致肾小管间质病变逐渐加重,进而引发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血管病变:
年龄因素:儿童肾血管病变相对较少见,但先天性肾血管畸形可能在儿童期被发现,影响肾脏血流灌注。老年人肾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高,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肾血管狭窄等情况增多,容易导致肾脏缺血,引发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肾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影响肾脏血液供应。
病史影响: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肾血管,导致肾血管病变,增加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
肾后性因素
尿路梗阻:
年龄因素:儿童尿路梗阻常见原因有先天性尿路畸形,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影响尿液排出。老年人尿路梗阻常见原因是前列腺增生,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升高,增生的前列腺堵塞尿道,导致尿路梗阻,进而可能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活方式:老年人如果长期憋尿,会增加尿路梗阻的风险,尤其是本身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人,憋尿会加重尿道梗阻程度,影响尿液排出,增加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几率。
病史影响: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结石在尿路中移动可能造成梗阻,尤其是既往有结石复发倾向的患者,更容易反复出现尿路梗阻,进而引发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