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运动治疗包括主动运动训练(钟摆运动、爬墙运动)、被动运动训练(他人辅助的外旋运动、他人辅助的内收运动)、力量训练(弹力带抗阻训练、俯卧撑训练),运动需注意运动频率与强度,要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如考虑年龄、病史、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合理安排运动以达到改善肩周炎的目的。
一、主动运动训练
(一)钟摆运动
1.适用人群与原理:适用于各年龄段肩周炎患者,通过利用重力让手臂像钟摆一样摆动,可松动肩关节周围组织,增加关节活动度。患者弯腰90度,患侧手臂自然下垂,以肩为轴,前后、左右摆动,也可画圈摆动,每次摆动10-15分钟,每天3-4次。
2.与年龄、生活方式的关联:对于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肩周炎的人群,这种运动能有效缓解因久坐造成的肩关节僵硬;儿童若因玩耍姿势不当引发轻度肩关节问题,也可通过该运动改善,但幅度需根据儿童适应情况调整。
(二)爬墙运动
1.操作方法与作用:面对墙壁站立,患侧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行,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原处,反复进行。此运动有助于增加肩关节的前屈、外展活动度。一般从每天3-4组,每组5-10次开始,逐渐增加次数和高度。
2.不同年龄人群的调整:成年人可相对快速增加高度和次数,而儿童进行爬墙运动时要注意力度适中,由家长在旁协助掌握合适的运动强度,避免因用力不当造成损伤,主要是让儿童感受肩关节活动范围的扩大。
二、被动运动训练
(一)他人辅助的外旋运动
1.实施方式与效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他人一手固定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帮助患侧手臂做外旋动作,可增加肩关节外旋的活动度。每次辅助外旋10-15次,每天3-4次。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导致肩周炎的患者,这种被动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因自行运动过度而引发不适。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进行该运动时,他人辅助力度要轻柔,因为老年人骨质相对疏松,过度用力可能导致肩部损伤;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被动运动时,要注意运动过程中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因运动引发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
(二)他人辅助的内收运动
1.操作及意义:他人帮助患者将患侧手臂向胸前方向内收,帮助扩大肩关节内收的活动范围。每次内收动作重复8-12次,每天2-3次。对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导致肩周炎的人群,这种被动运动可以缓解因劳作造成的肩关节内收受限问题。
2.针对不同病史人群的考量:有肩部既往手术史的患者,在进行他人辅助内收运动时,要提前告知操作人手术情况,以便操作人掌握合适的力度和范围,防止因运动影响手术部位恢复。
三、力量训练
(一)弹力带抗阻训练
1.训练方式与作用:患者手持弹力带,进行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等方向的抗阻运动。例如,前屈时,双手握住弹力带两端,手臂向前抬起,弹力带提供阻力,每次每组10-15次,每天3组。这种训练有助于增强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对于因缺乏运动导致肌肉萎缩引发肩周炎的人群有较好的恢复作用。
2.年龄差异的训练调整:青少年进行弹力带抗阻训练时,要选择合适阻力的弹力带,避免阻力过大造成肌肉拉伤,可根据自身力量逐渐增加阻力;中年人群可根据自身肩部恢复情况合理选择阻力大小,以达到增强力量又不损伤肩部的目的。
(二)俯卧撑训练(针对肩部力量较弱者)
1.简易俯卧撑操作:对于肩部力量较弱的患者,可以从靠墙俯卧撑开始,面对墙壁,双手撑墙,距离与肩同宽,缓慢做俯卧撑动作,感受肩部肌肉的收缩。随着力量增加,逐渐过渡到平地俯卧撑。该训练能增强肩部及上肢肌肉力量,改善肩周炎状况。
2.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老年人进行俯卧撑训练时,要注意姿势正确,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防止加重肩部负担;有肩部疼痛急性期的患者不宜进行俯卧撑训练,应等疼痛缓解后再逐步尝试。
四、注意事项
(一)运动频率与强度
1.合理安排:运动频率一般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运动时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从10-30分钟逐渐增加,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肩部疼痛加剧。对于患有严重肩周炎且身体较为虚弱的人群,初始运动时间和强度要适当降低,如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然后再逐步增加。
2.与病史的关系:有肩部骨折病史的患者,在开始运动治疗时,要先咨询医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来确定合适的运动频率和强度,防止因运动不当影响骨折部位恢复。
(二)个体差异调整
1.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肩部肌肉相对更发达,在运动强度上可以适当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肩部运动强度要适当降低,避免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导致肩部运动耐受性下降而引发损伤。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肩周炎往往与肩部过度劳损有关,在运动治疗时要更加注重运动的循序渐进,避免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运动;而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运动时要特别注意颈部与肩部的联动运动,在进行爬墙等运动时,同时配合颈部的适当活动,以缓解整体的肌肉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