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可按病因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类,肾前性因肾灌注不足致,肾性由肾实质病变引起,肾后性因尿路梗阻所致;还可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不同程度表现不同,轻度GFR下降较轻,中度GFR在正常25%-50%,重度GFR低于正常25%,各程度有相应临床表现及对不同人群影响各异。
一、根据病因分类
(一)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1.定义:由于肾灌注不足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肾前性因素导致肾脏血流减少所致。
2.常见原因
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呕吐、腹泻、大出血等情况,会使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脏灌注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例如,严重腹泻的患者,体液大量丢失,血液浓缩,肾血流量减少。
心输出量减少:见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输出量降低,肾脏灌注不足。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心输出量下降,肾脏血流减少。
外周血管扩张:使用大量血管扩张剂、败血症等情况可导致外周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肾脏灌注减少。如败血症患者,细菌毒素释放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肾血流灌注降低。
(二)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1.定义:各种肾实质病变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等病变导致的肾功能损害。
2.常见类型
肾小球性: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等。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时,肾小球内炎症反应剧烈,可迅速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急剧下降。例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受损,滤过膜通透性改变,肾小球滤过率大幅降低。
肾小管性:
缺血性肾小管坏死:多由肾前性因素未及时纠正发展而来,如持续肾灌注不足,肾小管缺血缺氧导致损伤。比如,严重脱水患者未得到及时补液,肾灌注持续不足,肾小管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
中毒性肾小管坏死:可由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等)、重金属(如汞、铅等)、生物毒素(如蛇毒、毒蕈等)引起。例如,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患者,药物在肾小管内蓄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间质性:见于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感染性间质性肾炎等。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常因药物过敏引起,如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后,机体发生过敏反应,导致肾间质炎症,影响肾脏功能。感染性间质性肾炎则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肾间质所致。
(三)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1.定义:由于尿路梗阻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梗阻部位可在肾盂、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等部位。
2.常见原因
尿路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可引起尿路梗阻。例如,较大的肾结石堵塞输尿管,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脏功能。
尿路狭窄:先天性尿路狭窄、手术损伤、炎症性狭窄等可导致尿路狭窄,尿液排出不畅。如前列腺增生患者,增生的前列腺压迫尿道,引起尿路狭窄,尿液排出受阻,造成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尿路肿瘤:肾盂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等可阻塞尿路,引起梗阻。例如,膀胱肿瘤增大堵塞尿道内口,导致尿液无法排出,肾脏产生的尿液积聚,肾功能受损。
二、根据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程度分类
(一)轻度急性肾功能衰竭
1.肾小球滤过率(GFR)范围:一般GFR下降程度相对较轻,例如GFR在正常的50%-70%左右。
2.临床表现:可能仅有轻微的尿量减少,如尿量较平时略有减少,但一般仍大于400ml/24h,患者可能无明显的水肿、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影响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相对缓慢相关的一些轻微异常,因为儿童肾脏处于发育阶段,轻度肾功能下降可能影响其正常的代谢和排泄功能;老年患者可能本身肾功能储备较差,轻度肾功能下降也可能使其在一些日常活动中出现易疲劳等非特异表现。
(二)中度急性肾功能衰竭
1.GFR范围:GFR一般在正常的25%-50%左右。
2.临床表现:尿量明显减少,可在200-400ml/24h,患者可能出现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还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血钾升高、血钠降低等。儿童患者中度肾功能衰竭可能影响其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排泄,导致营养不良相关表现,如体重不增等;老年患者可能出现更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因为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中度肾功能下降进一步影响其整体代谢和内环境稳定。
(三)重度急性肾功能衰竭
1.GFR范围:GFR低于正常的25%。
2.临床表现:尿量显著减少,可少于200ml/24h,甚至无尿。患者水肿严重,可出现全身水肿,包括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电解质紊乱严重,如严重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还可能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等。儿童重度肾功能衰竭对其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可能导致生长停滞、骨骼发育异常等;老年患者重度肾功能衰竭会明显影响其生活质量,出现多器官功能受累表现,如心力衰竭(因水钠潴留、高钾血症等影响心脏)、呼吸困难等,且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差,病情变化往往较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