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评估,治疗分非手术(牵引、制动)和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要防治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老年人和青壮年治疗及康复有不同特点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如跌倒、车祸等情况,了解受伤时间、症状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受伤原因可能不同,例如老年人多因骨质疏松后轻微跌倒所致,而青壮年可能因高能量损伤。
2.体格检查:检查左侧髋关节局部情况,有无肿胀、压痛、畸形等,评估患肢的活动度等,判断骨折的大致情况。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可明确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如根据Evans分型等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如需要更清晰了解骨折细节、周围软组织情况等时,可进行CT及MRI检查,尤其对于存在隐匿性骨折或需要评估软组织损伤程度时。
二、治疗方案
(一)非手术治疗
1.牵引治疗
皮牵引:适用于一些稳定性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通过皮牵引装置对患肢进行牵引,恢复患肢长度,减轻疼痛,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但皮牵引时间一般不宜过长,需密切观察皮肤情况,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骨牵引:对于一些移位明显等不适合皮牵引的情况可采用骨牵引,如股骨髁上牵引等,通过牵引维持骨折复位。
2.保守制动:在牵引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外固定装置进行制动,保持患肢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
(二)手术治疗
1.内固定手术
动力髋螺钉(DHS):适用于大部分稳定性或部分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螺钉和钢板的固定方式,利用杠杆原理将股骨头的压力传导到股骨干,有利于骨折愈合。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具有抗旋转能力强、固定牢固等优点,能早期让患者进行活动。
髓内钉系统:如Gamma钉等,也是常用的内固定方式,通过髓内固定,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促进骨折愈合。
2.人工关节置换术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用于年龄较大、全身情况较差、骨折不稳定且难以耐受长期卧床的患者,通过置换人工股骨头,恢复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一些合并严重髋关节疾病且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可考虑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更好地恢复髋关节功能,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术后早期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进行足踝部的主动活动,如屈伸踝关节等,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康复强度需适度调整,老年人可能恢复相对较慢,需更谨慎进行康复操作。
2.中期康复(术后2-8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练习,可在医生指导下借助拐杖等辅助器械进行部分负重行走等训练,同时加强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进行髋关节屈伸、外展等动作的主动或抗阻训练。
3.后期康复(术后8周以上):当骨折愈合较好时,逐渐增加负重程度,直至完全负重行走,同时进行平衡、步态等训练,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四、并发症防治
1.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骨折后患肢活动减少等原因,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通过早期康复训练、使用抗凝药物(如无禁忌情况可使用低分子肝素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气压治疗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需考虑年龄相关的出血风险等因素,老年人可能更需谨慎评估抗凝治疗的风险受益比。
2.肺部感染: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主动运动,病情允许时尽早坐起、下床活动等,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
3.压疮: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压疮,需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装置,对于一些皮肤敏感或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更需加强皮肤护理。
4.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等,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对于存在骨折不愈合风险的患者,如营养不良、固定不牢固等情况,需采取相应措施促进骨折愈合,如加强营养支持等。对于畸形愈合的情况,严重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矫正等处理。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心肺等脏器功能减退等情况。在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全身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利弊。康复过程中需注意防止跌倒等再次受伤,同时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促进骨折愈合和骨质疏松的防治。
2.青壮年:青壮年患者骨折多因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往往较为严重,但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治疗上可更多考虑解剖复位等,以恢复髋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术后康复需注重功能的全面恢复,尽早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但也需注意避免过早过度活动导致内固定失败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