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可通过饮食干预、治疗基础疾病、肾脏替代治疗及避免肾毒性药物、定期监测等来降低肌酐,饮食上要限制蛋白质、磷和钾摄入;治疗基础疾病需控制高血压、治疗糖尿病;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要避免肾毒性药物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一、饮食干预
1.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衰竭的不同阶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来说,轻度肾功能衰竭患者可适当限制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0.6-0.8g/kg体重;中重度肾功能衰竭患者蛋白质摄入需严格控制,每日约0.4-0.6g/kg体重,这样可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从而有助于降低肌酐。例如,对于体重60kg的轻度肾功能衰竭患者,每日优质蛋白摄入量可控制在36-48g左右。
2.控制磷和钾的摄入: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磷代谢紊乱和钾代谢异常。应避免食用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坚果等,同时限制高钾食物,如香蕉、海带等。低磷低钾饮食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减轻肾脏负担,对降低肌酐有一定帮助。比如,高磷食物会使血磷升高,进而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影响肾脏功能,而控制磷摄入可缓解这种不良影响;高钾饮食可能导致高钾血症,严重时会危及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所以需严格控制。
二、治疗基础疾病
1.控制高血压:高血压会加重肾功能衰竭的进展,从而影响肌酐水平。对于肾功能衰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进而有助于降低肌酐。例如,贝那普利属于ACEI类药物,可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来发挥降压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但在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血钾和肾功能变化,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高钾血症或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或已有严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更需谨慎。
2.治疗糖尿病:如果肾功能衰竭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控制血糖至关重要。高血糖会损伤肾脏血管和肾小球,加重肾功能损害。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从而间接降低肌酐水平。例如,1型糖尿病患者多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但都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糖尿病患者还需注意预防低血糖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三、肾脏替代治疗
1.血液透析:对于肾功能衰竭晚期,肾小球滤过率极低,体内代谢废物积聚严重的患者,血液透析是一种有效的降肌酐方法。通过血液透析机器,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清除血液中的肌酐、尿素氮等代谢废物,然后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体内。一般每周需要进行2-3次血液透析,每次透析时间约4-5小时。但血液透析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对于老年人,要注意透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避免低血压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同时,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还需注意营养支持,因为透析会丢失部分营养物质,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摄入。
2.腹膜透析:适用于病情相对稳定的肾功能衰竭患者。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借助腹膜两侧的溶质浓度差和渗透梯度,实现肌酐等代谢废物的清除。腹膜透析可在家中进行,患者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注意无菌操作,防止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腹膜透析是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因为儿童血管条件可能较差,腹膜透析相对更便于操作和管理,但需密切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和腹膜功能变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支持尤为重要,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能量等摄入以满足生长需求。
四、其他注意事项
1.避免肾毒性药物:无论是肾功能正常还是肾功能衰竭患者,都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这些药物可能会进一步损害肾脏功能,导致肌酐升高。在使用任何药物前,患者尤其是肾功能衰竭患者应咨询医生,告知医生自己的肾功能情况,由医生评估药物的肾毒性风险后再决定是否使用及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经肾脏排泄,会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造成损害,导致肾功能恶化,所以应尽量避免使用,必须使用时需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
2.定期监测:肾功能衰竭患者需定期监测肌酐、尿素氮、电解质等指标,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一般每1-2周监测一次肾功能相关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还要关注血压、尿量等变化,尿量的变化也是反映肾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尿量减少可能提示肾功能进一步恶化,需要及时处理。对于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更需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