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反流性食管炎有典型症状(烧心、反流)和非典型症状(胸痛、吞咽困难),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儿童易呕吐、生长发育迟缓,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女性妊娠或更年期易加重症状,男性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症状;其症状与饮食、体重、体位、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有关,还与既往食管手术史、消化道溃疡病史、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等病史有关。
烧心: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部分患者烧心可在夜间入睡时发生。这是由于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下的神经末梢所致,研究表明,食管黏膜受到胃酸等反流物刺激后,神经末梢释放5-羟色胺等递质,引发烧心感觉。
反流: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或仅为酸水时称反酸。反流与烧心常同时存在,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反流情况,儿童患者可能因反流出现拒食、喂养困难等表现,这与儿童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导致胃内容物容易反流。
非典型症状
胸痛:疼痛部位在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肩部、颈部、耳后,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痛、刺痛等,有时酷似心绞痛,需与心源性胸痛鉴别。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反流物刺激食管痉挛,也可能是反流物刺激食管外的感觉神经引起牵涉痛。
吞咽困难:表现为吞咽时胸骨后梗阻感或吞咽疼痛。部分患者是由于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导致,另一些患者可能是因为食管狭窄引起,长期慢性反流可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引起食管狭窄,这种情况在中老年患者中相对更易出现,因为长期炎症刺激更易导致组织修复后的瘢痕形成。
不同人群胃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特点
儿童:除了可能出现上述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外,还可能有一些特殊表现,如反复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由于儿童不能准确表达烧心、反流等症状,往往以呕吐为主要表现,而且长期的反流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同时,婴幼儿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成熟,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老年人:老年人胃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可能不典型,烧心和反流症状可能较轻,而以其他症状为主,如吞咽困难、咳嗽、哮喘等。这是因为老年人食管黏膜敏感性下降,对反流物的刺激反应不敏感,另外,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可能掩盖胃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同时,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减弱,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使得反流情况更易发生且症状表现不典型。
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和子宫增大,腹压增加,更容易出现胃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表现为烧心、反流等症状加重。而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也可能导致胃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的出现或加重。
男性:一般症状与其他人群类似,但如果男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会加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从而加重胃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长期饮酒会损伤食管黏膜,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吸烟会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增加反流的发生几率。
胃反流性食管炎症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饮食因素:进食过多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食物,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容易诱发反流症状。高脂肪食物会延缓胃排空,导致胃内压力升高,促使反流发生;巧克力中的可可碱和咖啡、茶中的咖啡因都能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例如,长期大量饮用咖啡的人群,胃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会明显增加。
体重因素: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腹压增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加重胃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研究显示,体重指数(BMI)超过正常范围的人群,胃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BMI人群。
体位因素:卧位、弯腰、下蹲等体位会使腹压增加,促进反流发生,而站立位相对更有利于减少反流。例如,晚上睡觉前如果进食后立即平卧,更容易出现夜间烧心、反流症状。
吸烟饮酒因素:吸烟会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削弱食管的清除功能,增加反流风险;过量饮酒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从而加重胃反流性食管炎症状。长期吸烟饮酒的人比不吸烟饮酒的人更易出现频繁的反流、烧心等症状。
胃反流性食管炎症状与病史的关系
既往有食管手术史:如食管抗反流手术等,术后可能出现反流复发或新的反流相关症状。因为手术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反流再次发生。例如,曾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患者,术后可能因手术区域的解剖结构改变,更容易出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情况。
有消化道溃疡病史:消化道溃疡病史可能影响胃的排空功能,导致胃内压力升高,增加胃内容物反流的几率,从而加重胃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同时,溃疡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也可能损伤食管黏膜,诱发或加重胃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如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食管的蠕动功能,导致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使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加重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出现更明显的反流、烧心等症状。因为神经系统疾病会干扰食管正常的神经调控,影响食管的蠕动节律和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