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筋膜炎有疼痛、肌肉紧张与痉挛、活动受限等症状,治疗包括休息(不同人群有不同休息要求)、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理疗仪器治疗等,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及药物辅助(非甾体抗炎药对不同人群有不同使用要求),需综合多因素采取个体化方案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一、急性筋膜炎的症状
(一)疼痛
1.疼痛特点
急性筋膜炎患者常出现局部疼痛,多为酸痛、胀痛或刺痛等。疼痛程度可因个体差异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病情较轻时可能只是轻微的隐痛,在活动后或受凉等因素刺激下,疼痛可能会加重。
疼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局限在筋膜所在的部位,比如腰背筋膜发生急性筋膜炎时,疼痛主要集中在腰背部特定区域;足底筋膜发生急性筋膜炎时,疼痛局限在足底相应部位。
2.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
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肌肉、筋膜的修复能力减弱,急性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可能相对更难缓解,且疼痛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不良姿势工作的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腰背筋膜承受异常应力,更容易引发急性筋膜炎,疼痛也更易反复出现。例如,长期弯腰工作的工人,腰部筋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急性发病时疼痛症状往往较为明显。
(二)肌肉紧张与痉挛
1.表现
患者受累部位的肌肉会出现紧张状态,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较硬。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肌肉痉挛,表现为肌肉不自主地抽搐、收缩,此时局部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改变。
肌肉紧张和痉挛会进一步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比如足底筋膜炎患者,足底肌肉痉挛时,不仅会引起足底明显疼痛,还会影响行走功能。
2.与病史的关系
有既往筋膜损伤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急性筋膜炎时,肌肉紧张和痉挛的情况可能更为突出。因为既往损伤导致筋膜及周围组织的适应性改变,在再次受到刺激时,更容易出现肌肉的异常反应。
(三)活动受限
1.具体表现
由于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患者相应部位的活动会受到限制。例如,肩背部急性筋膜炎患者,肩关节的外展、上举等活动会明显受限;腰部急性筋膜炎患者,腰部的前屈、后伸、侧弯等活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活动受限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越重,活动受限越明显。
2.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影响患者的正常行走、坐姿、站姿等。对于从事需要频繁活动身体工作的人群,如运动员、舞蹈演员等,急性筋膜炎导致的活动受限会对其职业活动产生极大影响,可能使其无法正常训练或工作。
二、急性筋膜炎的治疗
(一)休息
1.意义
休息是急性筋膜炎治疗的基础措施。让受累部位充分休息,可以减少筋膜进一步受到应力刺激,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组织的修复。例如,腰背急性筋膜炎患者卧床休息时,腰部筋膜不再承受身体的重量和活动时的应力,有助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2.不同人群的休息要求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活泼好动的特点,需要家长协助限制其过度活动,保证受伤部位充分休息。比如小儿足底筋膜炎,要避免其长时间行走、奔跑等活动。
对于老年患者,休息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体位,以减轻受累筋膜的压力。例如,腰背急性筋膜炎的老年患者,休息时可在腰部垫软枕,保持腰部处于相对舒适的体位,促进恢复。
(二)物理治疗
1.热敷
作用机制: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供应,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减轻疼痛。一般采用温毛巾或热水袋进行局部热敷,温度控制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感觉相对敏感,热敷时要密切关注皮肤温度,避免烫伤。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也需要注意控制热敷温度和时间,防止烫伤。
2.按摩
作用:专业的按摩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改善筋膜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
人群差异:儿童患者进行按摩时,要由专业的儿科按摩师操作,手法要轻柔。老年患者由于肌肉、筋膜弹性较差,按摩时手法也需轻柔,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
3.理疗仪器治疗
如红外线照射:红外线照射可以穿透皮肤,深入组织内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物质的代谢,缓解疼痛。一般每次照射20-30分钟,每天1-2次。
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儿童患者进行红外线照射时,要注意照射距离和时间,避免照射眼睛等敏感部位。老年患者皮肤老化,照射时同样要注意距离和时间,防止皮肤灼伤。
(三)药物辅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1.非甾体抗炎药
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可用于缓解急性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但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能力较弱,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例如,阿司匹林在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时使用可能会引起瑞氏综合征,所以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严格遵医嘱。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注意其胃肠道不良反应等风险,可在医生指导下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
总之,急性筋膜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