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分为起始、进展和终末期阶段,起始阶段有多种因素触发肾脏损伤且肾脏启动代偿机制;进展阶段肾脏结构进一步破坏、血流动力学改变致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终末期阶段出现严重代谢紊乱和多系统受累,不同人群有相应特点需个体化评估干预。
一、肾功能衰竭的起始阶段
(一)肾脏损伤的触发
1.年龄因素:儿童可能因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等情况触发肾脏损伤,如先天性肾囊肿等疾病,从出生后就可能逐渐影响肾脏功能;老年人则多因随着年龄增长肾脏本身的生理功能减退,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更容易诱发肾脏损伤。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长期持续,会逐渐损伤肾脏的微血管,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等。
2.性别因素:一般而言无明显性别特异性触发因素,但某些疾病在不同性别中的易患性可能间接影响肾功能衰竭的起始。比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患病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肾脏,就可能从起始阶段损伤肾脏功能。
3.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增加肾脏损伤风险。例如,每天盐摄入量过高的人群,肾脏需要不断过滤来排出多余的钠,长期如此会损伤肾小球等结构;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影响身体的整体代谢和内分泌平衡,间接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等,从而可能触发肾脏损伤。有长期熬夜习惯的人,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可能会发生改变,影响其正常功能。
4.病史因素: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的患者,肾脏反复受到炎症刺激,会逐渐破坏肾组织,从起始阶段就对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炎症长期存在,会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等病变,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肾脏代偿机制启动
当肾脏受到损伤时,剩余的肾单位会启动代偿机制。肾小球会通过增大滤过面积等方式来试图维持正常的滤过功能,肾小管也会增强重吸收等功能。例如,部分肾小球受损后,健康的肾小球会扩张,增加滤过面积,以尽量保证身体的代谢废物能够被排出。但这种代偿是有限的,随着损伤的进一步发展,代偿机制难以持续维持正常的肾脏功能。
二、肾功能衰竭的进展阶段
(一)肾脏结构进一步破坏
1.病理变化持续:随着损伤因素持续存在或加重,肾脏的病理变化会进一步发展。肾小球可能会出现硬化,肾小管会发生萎缩等。例如,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肾小球会逐渐硬化,肾单位逐渐丧失功能;肾小管间质也会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等改变。
2.血流动力学改变:肾脏的血流动力学会发生明显变化,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脏的灌注压下降。这会导致肾脏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减少,加重肾脏的损伤。比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会引起肾小动脉痉挛,肾血流量减少,进而使肾脏的缺血缺氧情况加重,促进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1.滤过功能持续下降:由于肾脏结构的破坏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会持续下降。例如,肾小球滤过率可能从正常逐渐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身体内的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等就不能被正常排出,在体内蓄积。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加重:肾脏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调节功能逐渐丧失。患者会出现水钠潴留,表现为水肿,尤其是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酸碱平衡失调,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等。比如,肾功能衰竭患者排钾减少,容易出现高钾血症,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三、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阶段
(一)严重的代谢紊乱
1.毒素蓄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极低,体内的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尿酸等大量蓄积。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一系列中毒症状。例如,尿素氮水平显著升高,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消化道症状。
2.电解质严重失衡: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严重紊乱,高钾血症可能会非常严重,可导致心脏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等也会相继出现,低钙血症会引起患者抽搐等表现。
(二)多系统受累
1.心血管系统:由于毒素蓄积和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患者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毒素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功能,电解质紊乱会干扰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脏功能异常。
2.呼吸系统:可能出现尿毒症肺炎等情况,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等。这是因为体内毒素蓄积影响了肺部的正常功能,导致肺部出现炎症反应等。
3.血液系统:患者会出现贫血,由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以及毒素抑制骨髓造血等原因,患者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明显。
4.消化系统:消化道症状持续加重,除了恶心、呕吐外,还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5.神经系统:患者会出现尿毒症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毒素蓄积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传导等出现异常。
在整个肾功能衰竭的发病过程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都有其相应的特点和应对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干预,以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儿童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采取合适的营养支持等措施;老年患者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和并发症的预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