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肾前性由有效血容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扩张致肾脏灌注不足引发;肾性因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性疾病使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间质功能受损导致;肾后性是尿路梗阻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升高影响肾功能。
一、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1.有效血容量不足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自身生理储备相对较少,若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导致体液丢失,更容易发生有效血容量不足。例如婴儿急性胃肠炎时,体液丢失若未及时补充,就可能引发肾前性肾功能衰竭。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减退,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功能不全等,当发生脱水、大出血等情况时,肾脏灌注进一步减少,更易出现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低盐饮食但水分摄入不足的人群,或者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充足够水分者,都可能导致有效血容量降低,影响肾脏血流灌注。
病史因素: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会使肾脏灌注压降低,容易引发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机制: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如大量失血、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等,使肾脏血流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导致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2.心输出量减少
年龄因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心输出量降低,肾脏灌注随之减少。老年人退行性心瓣膜病等心脏疾病发生率较高,心功能不全时心输出量减少,易引发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肌病,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影响肾脏灌注。
病史因素: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肌受损,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容易出现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机制: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输出量减少,肾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注,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引发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3.外周血管扩张
年龄因素:儿童感染性休克时,外周血管扩张较为常见,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分布异常,肾脏灌注减少。老年人感染时,机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外周血管扩张,影响肾脏血流。
生活方式: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可能出现严重的外周血管扩张,如过敏性休克时,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肾脏灌注不足。
病史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在疾病发作时可能出现外周血管扩张,影响肾脏血流。
机制:感染、过敏等因素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肾脏灌注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二、肾性肾功能衰竭
1.肾小球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急性肾小球肾炎较为常见,多发生于儿童,与链球菌感染等有关。老年人膜性肾病等肾小球疾病发生率增加,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生活方式: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加重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增加肾小球疾病的发病风险。
病史因素: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的患者,容易累及肾脏,引发狼疮性肾炎,属于肾小球疾病范畴。
机制: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等,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改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肾性肾功能衰竭。
2.肾小管间质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相对常见,如使用某些肾毒性药物后。老年人慢性间质性肾炎发病率较高,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慢性肾盂肾炎等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滥用止痛药可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老年人可能因慢性疼痛长期服用止痛药,增加发病风险。
病史因素: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的患者,易反复发作,导致肾小管间质受损,进而影响肾功能。
机制:药物、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肾小管间质炎症、纤维化等病变,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以及间质的微循环,从而导致肾性肾功能衰竭。
3.肾血管性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相对少见,但先天性肾血管畸形可能存在。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疾病常见,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肾血管狭窄,影响肾脏血流。
生活方式:吸烟的老年人更易发生肾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病史因素: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可能出现心源性肾动脉栓塞,影响肾脏血液供应。
机制:肾动脉狭窄、栓塞、血栓形成等肾血管性疾病,导致肾脏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发肾性肾功能衰竭。
三、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1.尿路梗阻
年龄因素:儿童先天性尿路畸形较为常见,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可导致尿路梗阻。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发病率高,是引起尿路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逐渐加重,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进而引起尿路梗阻。
生活方式:长期饮水过少且尿液浓缩,容易形成尿路结石,老年人可能因活动减少等因素,尿液中晶体物质易沉积形成结石,导致尿路梗阻。
病史因素: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结石复发可能再次引起尿路梗阻。女性有盆腔肿瘤病史时,肿瘤可能压迫输尿管等尿路结构,导致尿路梗阻。
机制: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先天性尿路畸形等,使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压迫肾实质,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功能,导致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