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筋膜炎可通过物理治疗(热敷、按摩、针灸)、运动疗法(拉伸运动、核心肌群训练)、药物治疗(辅助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医理疗(拔罐、中药熏蒸)进行治疗,不同人群治疗时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方式,如儿童、老人、特殊病史患者等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物理治疗
1.热敷
对于背部筋膜炎患者,热敷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温热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例如,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热敷时间可控制在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热敷的温度需要适当调整,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温度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40℃左右,而成年人可以稍高一些,但也不宜超过50℃,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准,避免烫伤。
从生活方式角度来看,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等人群背部筋膜炎的发生风险较高,热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背部肌肉紧张和炎症。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时间,因为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对温度的感知不敏感,容易烫伤,所以更要谨慎操作。
2.按摩
专业的按摩可以放松背部紧张的肌肉,减轻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肌肉痉挛。按摩师可以采用揉、按、捏等手法,重点针对背部疼痛的肌肉群进行操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结构与成人不同,按摩时手法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造成损伤。比如可以采用较轻柔的揉捏手法,时间也不宜过长,每次10分钟左右即可。
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如果背部筋膜炎发作,按摩时要注意避开腰部等敏感部位,因为月经期间身体较为敏感,过度的按摩可能会引起不适。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按摩时要避免用力过大导致血压波动等情况,需要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适当的按摩治疗。
3.针灸
针灸通过刺激背部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背部筋膜炎的目的。针灸可以选择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如肾俞、委中、膀胱俞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针灸的穴位选择和针刺深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穴位较浅,针刺深度要更浅;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针刺时要更加谨慎。
从生活方式方面,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群背部筋膜炎的发病率可能较高,针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背部的气血不畅状况。对于有出血倾向病史的患者,针灸可能会引起出血等风险,需要提前告知医生病史,由医生评估是否适合针灸治疗。
二、运动疗法
1.拉伸运动
背部拉伸运动有助于改善背部肌肉的柔韧性,缓解筋膜炎引起的肌肉紧张。例如,站立位背部伸展运动,患者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向上伸直,然后尽量向后伸展背部,保持15-30秒,重复多次。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拉伸的幅度和频率需要调整。儿童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背部拉伸,如趴在床上,让家长帮助轻轻抬起上半身,逐渐增加幅度;老年人由于身体柔韧性下降,拉伸幅度要适中,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一般每次拉伸保持10-20秒即可。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容易出现背部筋膜炎,通过坚持拉伸运动可以预防和缓解病情。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运动时要注意避免剧烈的拉伸动作,防止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拉伸运动方式和强度。
2.核心肌群训练
加强核心肌群的训练可以稳定脊柱,减轻背部肌肉的负担。例如平板支撑运动,患者双肘和双脚支撑身体,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每次保持30-60秒,重复3-5组。对于女性患者,在孕期如果出现背部筋膜炎相关症状,核心肌群训练需要在医生或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影响胎儿和自身健康;对于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患者,核心肌群训练要注意避免增加腰部的压力,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和强度,如可以先从较温和的训练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三、药物治疗
虽然药物治疗不是背部筋膜炎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在疼痛较为明显时可辅助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不适合的非甾体抗炎药,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一些药物可能会对其造成损害;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谨慎,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发不适,需要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四、中医理疗
1.拔罐
拔罐可以促进背部的气血运行,缓解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肌肉紧张。拔罐的部位主要选择背部的膀胱经循行部位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薄,拔罐时要选择小口径的罐子,且拔罐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老年人皮肤松弛,拔罐时也要注意力度和时间,避免造成皮肤损伤。
从生活方式角度,经常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的人群背部筋膜炎的发生风险较高,拔罐可以帮助去除体内的寒湿之气。对于有出血倾向病史的患者,拔罐可能会加重出血风险,不适合进行拔罐治疗;对于有皮肤破损、过敏等情况的患者,也不能进行拔罐治疗。
2.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利用中药蒸汽的温热和药物作用,改善背部的血液循环和炎症状况。将中药煎剂煮沸产生的蒸汽熏蒸背部,每次熏蒸时间可控制在20-30分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中药的选择和熏蒸的温度等需要调整。儿童患者使用的中药要选择药性较为温和的,熏蒸温度也不宜过高;老年人由于身体对温度的感知和代谢能力下降,熏蒸时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防止出现不适。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药熏蒸时要注意避免温度过高导致血管扩张,引起血压波动等情况,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药熏蒸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