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有呕血与黑便、便血、全身症状等表现,原因包括上消化道疾病(如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等)和下消化道疾病(如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血管病变、肠套叠、梅克尔憩室等),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其症状和原因有不同影响。
一、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一)呕血与黑便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呕血多提示上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量较大,黑便可能呈柏油样黏稠便;成人呕血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短时间大量出血可呕出鲜红色血,若出血较慢,血红蛋白在胃内被胃酸作用可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出物呈咖啡渣样。
2.性别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表现,但某些因性别相关疾病导致的消化道出血需注意,如女性子宫肌瘤等疾病一般不直接导致消化道出血,而男性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发生率可能与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
3.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者易患酒精性胃炎、胃溃疡等,易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长期吸烟人群可能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影响胃黏膜血运等,增加消化道溃疡等风险,进而引发出血症状。
4.病史因素: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若溃疡活动期可能出现呕血、黑便,出血量较大时可伴有头晕、心慌等表现;有肝硬化病史者,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呕血多为鲜红色,量较大,黑便呈稀糊状。
(二)便血
1.出血部位与表现: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表现为黑便,若出血量较大、出血速度快,也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下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鲜血便,出血部位越低,鲜血便越明显,如直肠、乙状结肠出血,血多附着于粪便表面,而升结肠等部位出血,粪便可与血液混合。
2.年龄相关:儿童下消化道出血可能与肠套叠、梅克尔憩室等有关,表现为鲜红色血便,伴有腹痛、腹部包块等;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有结肠癌、缺血性结肠炎等,便血可为暗红色或鲜红色,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等。
(三)全身症状
1.失血表现:急性大量出血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冷汗、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老年人对失血耐受性差,即使出血量不多也可能较快出现休克症状;慢性少量出血可导致贫血,出现面色苍白、气短、活动后心悸等,儿童长期慢性失血可影响生长发育。
2.体温变化:消化道出血后,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能与出血后吸收热有关,若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寒战,需警惕感染等并发症。
二、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一)上消化道疾病
1.食管疾病
食管静脉曲张:多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扩张、迂曲,易破裂出血,男性肝硬化患者因饮酒等因素导致肝硬化的比例相对较高,从而增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女性若因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导致肝硬化,也可出现此类情况。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多因剧烈呕吐、用力排便等导致腹内压骤然升高,使食管下端和贲门连接处黏膜撕裂引起出血,频繁呕吐的人群,如患有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等疾病的患者易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
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较为常见,长期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导致黏膜糜烂、溃疡,可引起出血,肥胖、长期饮酒、妊娠等人群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因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高,女性妊娠中晚期因腹腔压力升高更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相关出血。
2.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原因之一,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病因,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9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男性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例可能因生活方式等略有不同,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也是重要诱因,老年人因常患有多种疾病需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增加。
急性胃黏膜病变: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可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表现为胃黏膜糜烂、出血;长期大量饮酒也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男性因社交等因素饮酒量较大者风险相对较高。
胃癌:多见于中老年人,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易发生坏死、溃疡,从而引起出血,男性胃癌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相关。
(二)下消化道疾病
1.肠道肿瘤
结肠癌:好发于40-65岁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与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遗传等因素有关,肿瘤生长过程中可出现破溃、出血,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
直肠息肉:儿童直肠息肉多为错构瘤性息肉,成人直肠息肉可为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可能,息肉表面糜烂、溃疡时可引起出血,表现为便血,儿童直肠息肉可能因腹泻等刺激导致出血,成人则与长期炎症刺激等有关。
2.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中青年,病程较长,肠道黏膜持续炎症、溃疡形成,可出现黏液脓血便,病情活动期易出血,女性发病率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可能与内分泌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克罗恩病:可累及消化道各部位,肠道黏膜呈节段性炎症、溃疡,也可出现出血,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3.血管病变
肠血管瘤:较少见,可为先天性或后天性,血管畸形破裂可引起出血,出血可为间歇性,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倾向。
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常因动脉硬化导致肠道血管狭窄、缺血,引起肠黏膜缺血、坏死、溃疡,出现腹痛、便血,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年人因血管病变风险更高。
4.其他:如肠套叠多见于儿童,因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管血运障碍,引起出血,表现为果酱样血便;梅克尔憩室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憩室内异位胃黏膜可分泌胃酸,导致憩室溃疡、出血,多见于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