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性皮肤病。内部因素有遗传、自身免疫、慢性疾病等,外部因素包括接触吸入、食入、接触性过敏原及环境因素等。临床表现分急、亚、慢性期,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要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饮食、改善环境,不同人群表现和处理略有不同,有过敏性疾病史者需监测皮肤状况。
过敏性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
病因
内部因素: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个体患过敏性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父母一方患有过敏性疾病时,子女患过敏性湿疹的概率约为30%-50%;父母双方都患有过敏性疾病时,子女患病概率可高达70%左右,这与遗传物质中相关过敏基因的传递有关。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可能参与过敏性湿疹的发病。当免疫系统异常时,机体对一些原本无害的物质过度反应,引发皮肤的炎症反应。
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慢性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与过敏性湿疹的发生相关。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皮肤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过敏性湿疹;慢性胆囊炎患者可能因机体的慢性炎症状态,诱发皮肤的过敏性炎症反应。
外部因素:
过敏原接触:
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春季的蒿草花粉、秋季的豚草花粉等)、尘螨(屋尘螨和粉尘螨是常见的室内尘螨种类)、霉菌孢子等。例如,在花粉传播季节,对花粉过敏的人接触花粉后,容易引发皮肤的过敏反应,出现湿疹样改变。
食入性过敏原: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食物常是常见的食入性过敏原。婴儿期对牛奶蛋白过敏较为常见,一些儿童或成人食用海鲜后也可能诱发过敏性湿疹。
接触性过敏原:某些物质接触皮肤后可引起过敏,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金属饰品(如镍制的项链、手镯等)、植物(如漆树、毒葛等)。例如,使用新的化妆品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湿疹表现,就是接触性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
环境因素:
气候因素:干燥的气候可能导致皮肤水分流失,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从而更容易受到过敏原的刺激引发湿疹。例如,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皮肤容易干燥,过敏性湿疹的发病率可能会有所升高。
居住环境:居住环境潮湿、不通风等也可能增加过敏性湿疹的发生风险。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尘螨、霉菌等过敏原的滋生,容易诱发皮肤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
急性期:
皮肤表现: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境界不清。搔抓后皮疹可融合成片,有明显的渗出倾向。例如,手部过敏性湿疹急性期可能出现手掌部位弥漫性红斑,布满小水疱,水疱破裂后有明显渗液。
自觉症状:瘙痒剧烈,患者常因难以忍受瘙痒而不断搔抓,进一步加重皮肤损伤。
亚急性期:
皮肤表现: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皮疹颜色较急性期变暗,仍有轻度瘙痒。例如,急性湿疹经过适当处理后进入亚急性期,皮肤红斑变淡,出现较多鳞屑,仍有瘙痒感。
慢性期:
皮肤表现:皮肤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有苔藓样变,常见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皮疹多局限,边界较清楚。例如,慢性小腿部过敏性湿疹,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改变,颜色较周围皮肤加深或变浅。
自觉症状:瘙痒程度不一,可阵发性加重。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皮疹出现的时间、部位、发展过程,有无接触过敏原、食用特殊食物、所处环境变化等情况,以及家族中是否有过敏性疾病史等。
体格检查: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部位、范围等,急性期主要看红斑、丘疹、渗出等情况;慢性期重点查看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检测患者对常见过敏原的过敏情况。例如,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常见过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果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15-20分钟后局部会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出现阳性反应提示对相应过敏原过敏。
血常规:部分患者急性期血常规可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有过敏反应存在。
治疗与预防
治疗:
一般治疗: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注意皮肤保湿,可使用温和的保湿剂保持皮肤水分,维护皮肤屏障功能。例如,选择含有神经酰胺、甘油等成分的保湿霜。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时期的皮疹特点选择合适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选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无渗出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软膏等;亚急性期可外用氧化锌糊剂等;慢性期可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或硬膏等。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
预防:
避免接触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后,尽量避免接触。例如,对尘螨过敏者,应保持室内清洁,经常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使用防螨床垫、枕头等;对花粉过敏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注意饮食:对于明确食物过敏的患者,严格避免食用相关食物。婴儿期注意合理喂养,添加辅食时循序渐进,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改善环境: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燥、通风,减少尘螨、霉菌等过敏原的滋生。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过敏性湿疹的表现和处理略有不同。婴儿期的过敏性湿疹需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选择温和的洗护产品;儿童和成人则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规律生活,增强体质。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更容易发生过敏性湿疹,需要更加注意皮肤的防护和健康监测;男性在从事一些可能接触过敏原的工作时,如接触化学物质、粉尘等工作,要做好防护措施。有过敏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更应定期监测皮肤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