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和尿潜血同时阳性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肾小球源性因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相关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肾小管-间质源性因素(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血管性因素(肾动脉狭窄、肾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其他因素(运动性因素、胡桃夹现象),不同因素有其相应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人群差异等。
一、肾小球源性因素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病理类型及机制
如肾小球肾炎,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以急性肾小球肾炎为例,多因链球菌等感染后引起免疫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使蛋白质和红细胞漏出,从而出现尿蛋白、尿潜血同时阳性。其病理表现为肾小球细胞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等。在儿童中,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较为常见,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病史,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易受感染影响而发病。
肾病综合征相关肾小球疾病,如微小病变型肾病,主要是肾小球足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同时可伴有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改变,使红细胞也能漏出,出现尿蛋白、潜血阳性。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病,儿童是微小病变型肾病的高发人群,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80%-90%。
2.临床表现及年龄性别差异
一般表现为水肿、蛋白尿、血尿等。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不同病理类型在性别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IgA肾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更为多见,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然后出现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女性患者相对相对症状可能较轻,但也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狼疮性肾炎
机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多个脏器的血管壁,引起炎症反应。肾小球受累时,滤过膜受损,出现尿蛋白、尿潜血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15-40岁。患者除肾脏表现外,还可有多系统受累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痛、口腔溃疡等。
2.糖尿病肾病
长期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病理改变,肾小球滤过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出现尿蛋白排泄增加,同时可伴有肾小球内红细胞漏出,导致尿潜血阳性。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加,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均可患病,但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发病风险更高,且年龄越大,患病风险相对越高,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
二、肾小管-间质源性因素
(一)间质性肾炎
1.急性间质性肾炎
多由药物过敏、感染等因素引起。药物如抗生素(青霉素类、磺胺类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管-间质炎症,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和肾小球滤过膜的完整性,出现尿蛋白、尿潜血阳性。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可直接侵犯肾小管-间质,引发炎症。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但不同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易感性有差异,儿童相对对某些药物更敏感,使用不当易引发急性间质性肾炎。
2.慢性间质性肾炎
常见原因有慢性肾盂肾炎、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小管-间质等。慢性肾盂肾炎多由反复的尿路感染引起,细菌长期侵犯肾盂、肾间质,导致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影响肾脏功能,出现尿蛋白、尿潜血阳性。慢性间质性肾炎可发生于各年龄人群,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的职业人群(如化工行业接触重金属的工人)发病风险较高,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对慢性损伤的耐受能力减弱,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
三、血管性因素
(一)肾血管病变
1.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可导致肾脏缺血,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压升高,同时肾脏缺血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功能受损,出现尿蛋白、尿潜血阳性。肾动脉狭窄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原因,而青少年中可能因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高血压患者如果出现顽固性高血压或血压控制不佳,伴有尿蛋白、潜血阳性时,需警惕肾动脉狭窄的可能。
2.肾静脉血栓形成
各种原因导致肾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如血液高凝状态(如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蛋白质丢失,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可处于高凝状态)、外伤等。肾静脉血栓形成后,肾脏淤血,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出现尿蛋白、尿潜血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是肾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尤其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明显的患者,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肾静脉血栓的风险相对成人可能有差异,儿童微小病变型肾病相对成人更易发生肾静脉血栓。
四、其他因素
(一)运动性因素
1.机制及表现
剧烈运动后可出现一过性的尿蛋白和尿潜血阳性,称为运动性血尿和运动性蛋白尿。其机制可能与运动时肾脏血管收缩、缺血,肾小球滤过膜受到机械性损伤等有关。一般在剧烈运动后数小时内出现症状,休息后可逐渐缓解。运动性因素引起的尿异常通常为暂时性,去除运动因素后,尿液检查可恢复正常。不同个体对运动的耐受程度不同,运动量较大或运动强度突然增加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青少年在进行高强度体育训练或比赛时较易发生。
(二)胡桃夹现象
1.发生机制及特点
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到挤压,导致左肾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左肾静脉高压,使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出现尿蛋白、尿潜血阳性。多见于青少年,尤其是体型瘦长的青少年。患者通常表现为直立位时尿蛋白和尿潜血阳性,卧位时可减轻或消失。一般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左肾静脉受压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