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的原因主要包括造血物质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造血物质缺乏有铁缺乏(婴幼儿高发,因生长快、饮食摄入不足等)、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与饮食、胃肠道疾病等有关);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包括遗传性骨髓衰竭性疾病(儿童期发病、有家族史)和获得性骨髓功能抑制(接触化学毒物等);溶血性贫血有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膜缺陷、酶缺乏、血红蛋白病等)和外在因素(免疫性溶血、感染因素等);失血性贫血有急性失血(外伤等致大量出血)和慢性失血(肠道寄生虫、消化道疾病等致慢性失血)。
一、造血物质缺乏
1.铁缺乏
原因: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如婴儿单纯母乳喂养且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较大儿童挑食、偏食导致含铁食物摄入少,就容易引起铁缺乏性贫血。例如,婴儿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铁逐渐耗尽,若辅食添加不及时,就易发生铁缺乏。
年龄影响:婴幼儿时期是铁缺乏的高发年龄段,因为其生长快,铁的相对需要量多。
2.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
维生素B缺乏:
原因:维生素B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如肉类、蛋类、奶制品等。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维生素B摄入不足,婴儿可能会缺乏;年长儿偏食、素食等也可导致维生素B缺乏。另外,胃肠道疾病影响维生素B吸收,如先天性内因子缺乏、慢性腹泻等疾病,会阻碍维生素B的吸收利用,从而引发贫血。
年龄与生活方式:婴幼儿中纯母乳喂养且母亲营养状况不佳时易发生;年长儿中挑食、素食者以及有胃肠道疾病的儿童风险较高。
叶酸缺乏:
原因:叶酸广泛存在于绿叶蔬菜、水果、动物肝脏等食物中。小儿饮食中叶酸摄入不足,如长期食用煮沸过度的食物,会破坏叶酸;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腹泻、小肠病变等可影响叶酸吸收;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等也可能干扰叶酸代谢,导致叶酸缺乏性贫血。
年龄与生活方式:婴幼儿若喂养不当,年长儿挑食、有胃肠道疾病等情况都可能引起叶酸缺乏。
二、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1.遗传性骨髓衰竭性疾病
原因:如范可尼贫血,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影响血细胞的生成。
年龄与病史:多在儿童期发病,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儿童需要重点关注,其骨髓造血功能先天存在缺陷,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生成减少,引发贫血等一系列血液系统异常。
2.获得性骨髓功能抑制
原因: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抗肿瘤药物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小儿若接触这类化学物质,可能会影响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贫血。例如,长期接触苯的儿童,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红细胞生成减少。
生活方式与病史:有接触化学毒物史的儿童,如在污染环境中生活、接触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儿家属等,需要警惕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引发贫血。
三、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内在缺陷
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
原因: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先天性缺陷,导致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异常,容易在脾脏等器官被破坏,引起溶血。
年龄与家族史:多在儿童期发病,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小儿患病风险增加,其红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发生溶血,进而导致贫血。
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
原因: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性酶缺乏病。G-6-PD参与红细胞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在接触氧化性物质如某些药物(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食用蚕豆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溶血。
年龄与生活方式:男性患儿多见,因为是X连锁遗传。小儿时期若接触氧化性物质,如服用了不恰当的药物或食用了蚕豆等,就易诱发溶血,导致贫血。
遗传性血红蛋白病:
原因:如地中海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根据珠蛋白肽链受累的不同,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等。
年龄与家族史:多见于地中海贫血高发地区的儿童,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小儿患病风险高,其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红细胞容易被破坏,引起溶血和贫血。
2.红细胞外在因素
免疫性溶血:
原因: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溶血。例如,母亲是O型血,胎儿是A型或B型血时,易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病;Rh血型不合溶血病则是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时,母亲体内产生抗Rh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溶血。
年龄与病史:新生儿期发病多见,有母婴血型不合病史的新生儿需要密切监测是否发生溶血性贫血。另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也可发生在儿童期,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溶血。
感染因素:某些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引起溶血。例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导致红细胞膜改变,引发免疫性溶血;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免疫机制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
年龄与生活方式: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感染,若发生某些特定病原体感染,就可能引发溶血性贫血。如婴幼儿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发生溶血性贫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
原因:外伤导致的大量出血,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引起的体内脏器出血或体表大出血;还有外科手术中的急性失血等。小儿若发生意外创伤,如玩耍时受伤导致内脏或血管破裂出血,短时间内失血量较大,可引起急性失血性贫血。
年龄与生活方式: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在玩耍等活动中容易发生外伤,从而导致急性失血;有外科手术史的儿童若术中或术后出现大出血情况,也会引发失血性贫血。
2.慢性失血
原因:如肠道寄生虫感染,常见的有钩虫感染,钩虫吸附在肠道黏膜上,引起慢性失血;消化道溃疡、肛裂等疾病也可导致慢性失血。小儿若感染钩虫,长期慢性失血会引起贫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儿童,若溃疡反复出血,也会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
年龄与生活方式: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儿童钩虫感染率较高,容易发生慢性失血;有消化道疾病的儿童,如患有胃溃疡的年长儿,需要关注是否存在慢性失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