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与免疫因素有关,儿童多见)、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与感染有关,儿童易感染后发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与遗传有关,儿童少见)、膜性肾病(儿童少见,与自身免疫相关);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包括感染相关(细菌如链球菌等、病毒如乙肝等感染可引发)、系统性疾病相关(过敏性紫癜儿童多见,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少见且女多男)、药物及中毒相关(某些药物、中毒可致)。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
(一)微小病变型肾病
1.发病机制推测
目前认为与免疫因素有关,可能是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从病理生理角度看,微小病变型肾病时,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滤过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从而大量蛋白尿产生。其具体免疫异常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多与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等有关,在儿童中相对常见,尤其好发于2-6岁的儿童,男孩发病略多于女孩,生活方式方面,一般认为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因素相关,没有明确的特定病史指向,但可能与儿童期感染等诱发免疫紊乱有关。
(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病因相关因素
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可能是诱因。儿童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激活,导致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在病理上表现为光镜下可见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不同程度的弥漫增生。儿童时期免疫系统相对脆弱,容易发生感染,从而增加了患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病综合征的风险,性别方面无明显特殊倾向,生活方式上如果儿童经常处于易感染的环境,如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可能增加发病几率,病史方面如果有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等可能与该病的发生相关。
(三)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1.发病关联
又称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部分患儿存在特定的基因变异情况。从免疫发病机制来讲,可能是免疫复合物持续沉积在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损伤。儿童患该病导致肾病综合征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病,病理改变较为特殊,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基膜增厚、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插入到基膜和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袢呈“双轨征”。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上目前没有明确的直接关联因素,病史方面如果有家族中类似肾病综合征患者,可能需要考虑遗传因素相关的发病可能。
(四)膜性肾病
1.儿童发病特点
在儿童中相对少见,病因多与自身免疫相关,可能是机体产生了针对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抗原的自身抗体,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膜上皮侧,引起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病理上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儿童期膜性肾病导致肾病综合征的情况不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和病史方面目前也没有特殊的明确指向因素,但如果有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家族史等可能需要关注。
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
(一)感染相关
1.细菌感染
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相关的肾病综合征,儿童在链球菌感染(如扁桃体炎等)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肾病综合征。一般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左右可能出现相关症状,男孩和女孩发病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如果儿童经常接触链球菌感染源,如学校等集体环境中易有链球菌传播,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病史方面如果有链球菌感染病史且未彻底治愈等情况可能相关。
其他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也可能引发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但相对少见。儿童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其产生的毒素等可能引起机体免疫紊乱,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
2.病毒感染
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肾病综合征,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病变。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可能有母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等,男孩和女孩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上如果儿童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接触史,如家庭成员中有乙肝患者且未做好防护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病史方面如果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史则需警惕相关肾病综合征的发生。
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也可能与儿童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关,但相对较少见,发病机制类似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损伤。
(二)系统性疾病相关
1.过敏性紫癜
儿童多见,是一种小血管炎,病因与自身免疫介导的血管炎症反应有关。机体对某些致敏原(如食物、药物、感染等)产生变态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及血管壁,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肾病综合征。好发于学龄期儿童,男孩略多于女孩,生活方式上如果儿童有接触过敏性紫癜常见致敏原的情况,如食用某些过敏食物等,可能诱发疾病,病史方面如果有过敏性紫癜病史则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
2.系统性红斑狼疮
虽然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也可导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与遗传、雌激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儿童发病时,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多个器官组织。女孩发病明显多于男孩,可能与雌激素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上目前没有特定的直接关联,病史方面如果有家族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可能有一定遗传易感性相关,儿童期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多系统症状,需警惕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肾病综合征。
(三)药物及中毒相关
1.药物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儿童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如含金制剂、青霉胺等药物。儿童使用这些药物后,可能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肾病综合征。不同药物引发的机制可能不同,一般是通过免疫机制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如果儿童因病情需要使用了可能导致肾病综合征的药物,需密切监测肾脏功能等情况,病史方面如果有药物过敏史或正在使用可能相关药物则需特别关注。
2.中毒
如蜂蛰、蛇咬等中毒情况,毒素进入机体后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异常,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出现肾病综合征。儿童如果处于有蜂蛰、蛇咬等中毒风险的环境,如野外活动等,可能发生相关情况,性别无明显差异,病史方面如果有中毒病史则需考虑毒素对肾脏的损伤可能导致肾病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