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高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常见于肾小球疾病(如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性疾病等,通过尿液和血液检查可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等,不同人群尿蛋白高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常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要注意休息饮食等,育龄女性警惕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肾损害要告知生育计划等,中老年常见高血压肾损害等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检查等。
一、定义与正常范围
尿蛋白高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有极少量蛋白质,尿蛋白定量检测一般小于150mg/24h,尿蛋白试纸检测呈阴性。
二、常见原因
(一)肾小球疾病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机制可能与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分子屏障受损有关,导致蛋白质大量漏出。据相关研究,微小病变型肾病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80%-90%。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各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其病理表现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不同程度的弥漫增生,可引起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出现尿蛋白升高。
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起病隐匿,病理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尿蛋白增多。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糖尿病肾病。其发病机制与高血糖引起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元醇途径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等有关,可逐渐出现尿蛋白升高,进而发展为肾衰竭。
狼疮性肾炎,好发于育龄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所致。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损伤,出现尿蛋白增高,同时常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二)肾小管-间质疾病
1.间质性肾炎
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如使用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可直接或通过免疫反应损伤肾小管间质,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影响对蛋白质的重吸收,从而出现尿蛋白升高。
感染相关性间质性肾炎,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引起肾小管间质炎症,破坏肾小管结构和功能,使尿蛋白排出增加,常伴有发热、腰痛等感染相关症状。
(三)肾血管性疾病
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缺血,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出现尿蛋白升高,多见于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一般高血压病程超过10年易累及肾脏。
肾静脉血栓形成,各种原因引起的肾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肾静脉压力升高,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出现尿蛋白增多,常伴有腰痛、血尿等表现。
三、相关检查与诊断
(一)尿液检查
1.尿蛋白定量
准确测量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是诊断尿蛋白高及评估蛋白尿程度的重要指标。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1-3.5g之间多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大于3.5g则常见于肾病综合征等大量蛋白尿情况。
2.尿蛋白电泳
通过电泳分析尿中蛋白质的分子量组成,可初步判断蛋白尿的来源是肾小球性还是肾小管性等。肾小球性蛋白尿以中大分子蛋白质为主,如白蛋白等;肾小管性蛋白尿则以小分子蛋白质为主,如β-微球蛋白等。
(二)血液检查
1.肾功能检查
包括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可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血肌酐升高、eGFR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同时结合尿蛋白情况可判断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
2.自身抗体检测
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尿蛋白高,如狼疮性肾炎,需检测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自身抗体,有助于明确诊断。
3.血糖、血脂等检查
糖尿病肾病患者需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了解血糖控制情况;肾病综合征患者常伴有血脂升高,需检测血脂水平。
四、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及基础处理)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饮食
对于尿蛋白高的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在饮食方面,要根据病情调整蛋白质摄入。如果肾功能正常,可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蛋、牛奶等,但要控制量;如果肾功能受损,则需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同时,要注意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一般不超过3g,避免加重水肿。
2.避免诱因
对于因感染引起尿蛋白高的患者,要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于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以减少对肾脏的进一步损伤。
五、不同人群尿蛋白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特点
儿童尿蛋白高常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微小病变型肾病,起病较急,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水肿等,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逐渐波及全身。同时,儿童对疾病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注意事项
儿童尿蛋白高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严格遵循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原则。要密切观察水肿情况、尿量变化等,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由于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肾脏的药物,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育龄女性
1.特点
育龄女性尿蛋白高需警惕狼疮性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肾脏损害,除尿蛋白高外,常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多系统症状,月经周期可能受影响。
2.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在发现尿蛋白高后,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治疗过程中,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生育计划,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要注意保暖,预防感染,因为感染可能诱发病情加重。同时,要定期监测自身抗体、肾功能等指标,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三)中老年
1.特点
中老年尿蛋白高常见于高血压肾损害、膜性肾病等。高血压肾损害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但也可能逐渐发展为肾衰竭。
2.注意事项
中老年尿蛋白高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平稳。要定期进行肾功能、尿常规等检查,监测尿蛋白变化情况。生活中要注意适度运动,但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性,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