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狭窄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发病年龄相关因素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腰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退变致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影像学可通过多种检查显示突出情况,好发于20-50岁,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腰椎管狭窄是椎管径线缩短压迫神经,有间歇性跛行等表现,影像学能体现椎管狭窄情况,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治疗也分非手术和手术,特殊人群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其中至少一部分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其病理基础主要是椎间盘的退变,随年龄增长、长期劳损等因素,椎间盘弹性下降,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髓核突出。
腰椎管狭窄: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病理机制包括先天性椎管发育狭窄以及后天性因素如腰椎退变、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内聚、椎间盘突出等导致椎管容积减小,对马尾神经或神经根产生压迫。
二、临床表现差异
腰椎间盘突出
疼痛特点:腰痛是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及下肢,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灼痛等,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常加重。
神经受压表现:常见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根据突出椎间盘节段不同,放射部位有差异,如腰4-5椎间盘突出常压迫腰5神经根,导致小腿外侧及足背内侧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腰5-骶1椎间盘突出常压迫骶1神经根,引起小腿后外侧及足底感觉异常、肌力减退等。
腰椎管狭窄
间歇性跛行:是其典型表现,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下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继续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复发。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不同: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主要是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休息后多可较快缓解,而腰椎管狭窄导致的间歇性跛行与脊柱的活动有关,弯腰行走时症状可减轻,这是因为弯腰时椎管内容积相对增大,对神经的压迫有所缓解。
腰部症状:部分患者有下腰部疼痛,一般程度较轻,站立、过伸位时疼痛加重,前屈位时疼痛可减轻。
神经受压表现:可出现双侧或单侧下肢麻木、疼痛,症状相对较广泛,可涉及多个节段的神经支配区域,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障碍等马尾神经受压表现,多见于中央型严重腰椎管狭窄患者。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腰椎间盘突出
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椎间隙变窄等退变表现,但对椎间盘突出的直接显示不敏感。
CT检查: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可明确椎间盘突出是否压迫神经根及硬膜囊,还能观察椎管骨质增生等情况。
MRI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方法,可多方位成像,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程度、部位以及脊髓、神经根受压情况,能较好地判断椎间盘的退变情况。
腰椎管狭窄
X线检查:可显示腰椎的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腰椎滑脱等情况,测量椎管的相关径线,如腰椎管矢状径等,小于12mm常提示椎管狭窄。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如黄韧带肥厚的厚度、小关节增生内聚的情况、椎管横截面积等,可明确骨性狭窄的因素。
MRI检查:可直观显示椎管内的形态,能清晰显示硬膜囊、脊髓及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明确是否存在软组织压迫导致的椎管狭窄,如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等造成的狭窄。
四、发病年龄与相关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
好发年龄:多见于20-50岁人群,此阶段人群活动量较大,椎间盘退变相对较快,且长期劳损等因素易导致椎间盘突出。
相关因素:与职业有关,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腰部剧烈运动的人群发病率较高;妊娠女性由于腰部负荷增加,也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有腰部外伤史的人群后续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相对增加。
腰椎管狭窄
好发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退变加重,是导致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
相关因素:先天性椎管发育狭窄的人群,在相对较年轻时就可能出现椎管狭窄相关症状;退变性因素是中老年人群腰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长期腰椎劳损、磨损等加速了腰椎的退变过程,导致椎管狭窄逐渐加重;此外,腰椎滑脱、腰椎骨折术后等也可能继发腰椎管狭窄。
五、治疗原则差异
腰椎间盘突出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包括卧床休息,一般需严格卧床3周左右,之后佩戴腰围逐渐下地活动;牵引治疗,通过牵引增大椎间隙,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疼痛和炎症,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营养受压神经。
手术治疗:对于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症状(如大小便障碍等)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如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等)以及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等)。
腰椎管狭窄
非手术治疗:同样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休息、物理治疗(与腰椎间盘突出类似的物理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神经营养药物等)。对于伴有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康复锻炼很重要,如进行腰背肌锻炼(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可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稳定性,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间歇性跛行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扩大椎管容积,解除对神经的压迫,手术方式有单纯椎管减压术、减压同时进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患者,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非手术治疗时要更加注重保护,避免过度牵引等导致损伤加重;对于儿童,一般较少发生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但如果有先天性椎管发育异常等情况,也需遵循相应的诊疗原则,儿童患者治疗更强调非手术干预为主,尽量避免手术带来的风险。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增加,要注意腰部保护;男性患者从事重体力劳动等职业时更需注意预防腰椎相关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