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病泛指脊椎多种病症,涵盖不同部位,病因有年龄、劳损等,表现因部位而异,诊断靠影像及体格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颈椎病是脊椎病特定类型,病因与年龄、劳损等有关,有多种分型表现,诊断靠影像及特殊体格检查,治疗也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人群患病及治疗有不同特点。
颈椎病:是脊椎病的一种特定类型,专指颈椎部位发生的病变。主要是因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等原因,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迫,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像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颈椎病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导致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变对脊髓造成压迫,可出现四肢乏力、行走不稳等症状。
病因差异
脊椎病: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脊椎病,但随着年龄增长,脊椎的退变会逐渐明显。老年人脊椎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脊椎的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等结构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
慢性劳损:长期不良的姿势,比如长期伏案工作、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会使脊椎承受异常的压力,容易引发脊椎病。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椎长期处于前屈状态,椎间盘前方承受压力增加,后方相对松弛,长期以往容易导致颈椎椎间盘退变、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
外伤:急性的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的脊椎骨折、脱位等,可能直接引发脊椎病相关病变。
先天发育异常:有些人先天脊椎结构就存在异常,比如先天性椎管狭窄等,这会增加日后发生脊椎病的风险。
颈椎病: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患颈椎病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中老年人颈椎退变是主要原因,而年轻人患颈椎病往往与长期不良姿势有关,如长期低头玩手机、电脑等,导致颈椎过早出现退变。
慢性劳损:长期低头工作、学习,颈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颈椎椎间盘承受过大压力,是引发颈椎病的重要因素。例如学生长期低头写作业,上班族长期低头伏案工作,都容易引发颈椎病。
颈椎结构退变:随着年龄增长,颈椎的椎间盘、椎体、关节突关节等都会发生退变,如椎间盘退变导致髓核突出、椎体骨质增生、韧带增厚等,这些都可能压迫颈椎的神经、脊髓或椎动脉,从而引发颈椎病。
临床表现不同
脊椎病:
不同部位脊椎病表现各异:
胸椎病:可能出现胸背部疼痛,疼痛可呈放射性,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可能影响大小便功能等。
腰椎病:常见症状有腰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肢,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无力,有的患者会有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加重,需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
骶椎病:可能表现为骶尾部疼痛,尤其在久坐、久站后加重,有的患者会出现会阴部麻木等症状。
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可向上肢放射,上肢有放射性疼痛、麻木,皮肤感觉减退,上肢肌力下降等。例如患者可能感觉拿东西无力,手指精细动作不灵活等。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可能出现双侧或单侧下肢麻木、沉重,行走困难,如踩棉花感;随后可出现上肢麻木、疼痛,双手精细动作障碍,如写字、系纽扣等困难,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截瘫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头晕、眩晕,多在颈部活动时发作,如转头时突然出现头晕,严重时可发生猝倒,但意识多清楚。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表现较为复杂,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如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血压波动等,还可能有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流涕等症状。
诊断方法区别
脊椎病: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观察脊椎的骨质结构,如有无骨质增生、椎体间隙变窄等;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脊椎的骨性结构,对于骨折、椎间盘突出等的诊断有重要价值;MRI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脊椎的软组织结构,如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的情况,能更全面地评估脊椎病变情况。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脊椎体格检查,如检查脊椎的活动度、有无压痛、叩击痛等,还会进行一些神经系统的检查,如感觉、运动、反射等方面的检查,以初步判断脊椎病变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颈椎病: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看到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如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
CT检查:能清晰显示颈椎椎体的骨质增生情况、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及部位、椎管狭窄情况等。
MRI检查:对颈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显示更为清楚,能明确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等情况,是诊断颈椎病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
体格检查:除了一般的脊椎体格检查外,针对颈椎病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试验检查,如神经根牵拉试验、压头试验等。神经根牵拉试验是医生一手将患者头部推向健侧,另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将其牵拉,若患者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则为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压头试验是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医生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若出现颈部疼痛并向患侧上肢放射,则为阳性,也提示神经根受压。
治疗原则差异
脊椎病:
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不良姿势,可进行适当的脊椎康复锻炼,如游泳等对脊椎有好处的运动。
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推拿、热敷、针灸等。牵引可拉开椎间隙,减轻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按摩推拿等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还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
手术治疗:当脊椎病导致严重的神经、脊髓压迫,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脊椎减压术、脊椎融合术等。
颈椎病:
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姿势调整:避免长时间低头,定时改变姿势,进行颈部的放松活动。
物理治疗:牵引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一定效果,可缓解神经根受压;按摩推拿需由专业医生进行,避免暴力按摩;热敷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药物治疗:同样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双氯芬酸钠等;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也常用于颈椎病的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一般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手术治疗,因为脊髓受压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也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
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在脊椎病和颈椎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年轻人患颈椎病往往与不良生活方式关系更密切,需要更强调纠正不良姿势;中老年人患脊椎病和颈椎病则要更关注脊椎的退变情况,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身体整体状况等因素。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患脊椎病或颈椎病时,药物使用需更加谨慎,多倾向于非药物治疗;儿童如果出现脊椎相关问题,往往与先天发育或不良姿势等有关,要及时纠正不良姿势并进行适当的康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