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与腱鞘炎在解剖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上有差异,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疾病人群各有特殊注意事项,跟腱炎多因运动等致跟腱炎症,腱鞘炎可由劳损等引起,二者表现、诊断、治疗不同,需针对不同人群合理防治。
一、解剖部位差异
跟腱炎:跟腱是位于足跟与小腿之间的一条强韧的纤维索,跟腱炎主要是跟腱本身的炎症,发生在跟腱这个特定的解剖结构部位,通常是跟腱在跟骨附着点区域以及跟腱体部出现炎症反应。例如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跟腱反复受到牵拉,容易引发跟腱炎。
腱鞘炎:腱鞘炎可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是腱鞘发生的炎症。腱鞘是套在肌腱外面的双层套管样密闭的滑膜管,为肌腱提供润滑和稳定。比如屈指肌腱腱鞘炎常见于手指,是屈指肌腱的腱鞘发生炎症;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则是发生在桡骨茎突处的腱鞘炎症。不同部位的腱鞘炎,其对应的肌腱和腱鞘位置不同。
二、病因方面的区别
跟腱炎:
运动因素:多见于从事跑跳等运动的人群,如篮球、足球运动员等。长期、反复的剧烈运动,使跟腱承受过大的张力,容易导致跟腱组织微损伤积累,进而引发炎症。例如频繁的起跳、急停等动作,会对跟腱产生反复的牵拉应力。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跟腱炎,随着年龄增长,跟腱的退变、弹性下降等因素使其更易受损发炎。
腱鞘炎:
过度劳损:长期重复某一动作的人群易患腱鞘炎,如键盘录入员、纺织工人等。长时间重复性的手部动作会使肌腱与腱鞘频繁摩擦,导致腱鞘炎症。例如键盘录入员长时间快速敲击键盘,手指肌腱在腱鞘内不断摩擦,容易引发屈指肌腱腱鞘炎。
外伤:局部的急性外伤也可能引起腱鞘炎,如手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导致腱鞘受损,引发炎症反应。
疾病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诱发腱鞘炎,如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可累及腱鞘,导致腱鞘炎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差异
跟腱炎:
疼痛:主要表现为跟腱部位的疼痛,尤其是在活动后疼痛加剧,休息后可稍有缓解。疼痛可局限于跟腱附着点处,也可沿跟腱走行区域放射。例如患者在行走、跑步、跳跃等活动时,跟腱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
肿胀:跟腱炎患者有时可出现跟腱部位的肿胀,局部皮肤可能会有轻度的发红等表现。肿胀程度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严重时跟腱周围组织肿胀明显。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跟腱炎症导致的组织损伤,患者会出现跟腱活动受限,表现为行走困难,尤其是在上下楼梯、爬坡等需要跟腱发力的动作时,受限更为明显。
腱鞘炎:
局部疼痛:不同部位的腱鞘炎疼痛表现有所不同,如屈指肌腱腱鞘炎,患者可感到手指掌侧疼痛,严重时可牵扯到腕部,且在屈指或伸指时疼痛加剧,有时可触及硬结。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在桡骨茎突处有疼痛、压痛,可伴有局部肿胀,拇指活动时疼痛明显,尤其是腕部活动或拇指内收、外展时。
弹响或卡顿:屈指肌腱腱鞘炎患者在手指屈伸时,有时可感觉到弹响或卡顿现象,即所谓的“扳机指”,这是由于肌腱在发炎的腱鞘内通过时不顺畅导致的。
活动受限:腱鞘炎会导致相应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如屈指肌腱腱鞘炎可导致手指屈伸活动不灵活,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可导致拇指及腕部活动受限等。
四、诊断方法区别
跟腱炎: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跟腱部位,可发现跟腱附着点处有压痛,有时可触及跟腱增厚、硬结等情况。进行一些特殊的试验,如提踵试验等,可诱发跟腱部位的疼痛,帮助判断跟腱炎。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跟腱的结构,能发现跟腱有无增厚、水肿、撕裂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跟腱炎的诊断更具特异性,可更准确地评估跟腱的炎症程度、有无肌腱损伤等情况。
腱鞘炎:
体格检查:对于屈指肌腱腱鞘炎,医生可摸到手指掌侧的硬结,屈伸手指时可感觉到弹响和硬结的滑动;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时,在桡骨茎突处可触及压痛,Finkelstein试验阳性(患者拇指屈曲内收,然后腕关节向尺侧倾斜,桡骨茎突处出现疼痛为阳性)。
影像学检查:一般超声检查即可初步诊断腱鞘炎,能观察到腱鞘有无增厚、积液等情况;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可能会进行MRI检查进一步明确,但通常超声已能满足诊断需求。
五、治疗原则差异
跟腱炎:
非手术治疗:首先是休息,减少引起疼痛的活动,让跟腱有恢复的时间。冰敷可在急性期减轻炎症和疼痛,一般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数次。还可进行物理治疗,如超声波治疗、冲击波治疗等,有助于促进跟腱炎症的消退和组织修复。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中老年人使用时要考虑胃肠道等方面的风险。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跟腱出现严重撕裂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跟腱清创修复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风险,术后恢复也需要较长时间。
腱鞘炎:
非手术治疗:休息是重要的治疗措施,避免引起腱鞘炎的过度活动。局部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对于一些轻度的腱鞘炎,可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即注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减轻炎症,但需注意封闭治疗的次数和剂量,避免多次封闭导致肌腱脆性增加等不良后果。还可进行按摩等物理治疗,但按摩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加重损伤。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反复发作且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腱鞘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腱鞘切开减压术等,通过手术解除腱鞘对肌腱的卡压,缓解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跟腱炎或腱鞘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儿童运动员等特殊情况,要注意合理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使用跟腱或肌腱,防止引发炎症。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特别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药物使用需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等。
老年人:老年人跟腱和腱鞘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患跟腱炎或腱鞘炎时,治疗上要更加谨慎。在非手术治疗中,药物使用要注意胃肠道、心血管等方面的不良反应,物理治疗时要控制好强度和频率。对于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因为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也可能较慢,需要加强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女性:女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有一些特殊的活动方式,如穿高跟鞋等,这可能增加足部跟腱炎或手部腱鞘炎的风险。在预防和治疗时,要提醒女性注意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在进行手部工作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活动频率,预防腱鞘炎的发生。如果患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如孕期、哺乳期用药需谨慎。
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并发腱鞘炎,在治疗跟腱炎或腱鞘炎时,要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基础疾病用药与当前治疗腱鞘炎或跟腱炎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叠加。例如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跟腱炎时,要密切监测胃肠道反应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