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造影剂肾病的措施包括优先选择等渗或低渗造影剂、控制造影剂用量、继续水化、监测肾功能等。

1.优先选择等渗或低渗造影剂
等渗造影剂如碘克沙醇等,相对低渗造影剂(如碘海醇等)引起造影剂肾病的风险可能更低。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等,优先选用等渗造影剂。
2.控制造影剂用量
尽量减少造影剂的使用剂量,在保证检查效果的前提下,使用较小有效剂量的造影剂。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根据具体检查目的和病情严重程度来精准确定造影剂用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剂量使用。
3.继续水化
检查后继续水化至少12小时,维持尿量,促进造影剂排出。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体重精准计算补液量,缓慢静脉补液,避免补液过快导致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同样要注意补液速度和量,防止心肾功能受损。
4.监测肾功能
检查后定期监测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一般在检查后24-48小时监测首次肾功能变化,之后根据情况决定后续监测频率。对于高危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监测肾功能,以便及时发现造影剂肾病并采取相应措施。
不仅如此,儿童进行造影检查时,更要严格遵循上述原则。在水化方面,要根据儿童体重精确计算补液量,采用适当的补液途径,如静脉缓慢补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