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包括依据临床表现(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影像学检查(血管造影)进行;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位监测、禁食补液)、药物治疗(抑酸、止血药物)、内镜下治疗(止血措施)、手术治疗(经内科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时考虑)。
一、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口腔呕出为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血液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被消化酶分解则表现为黑便,呈柏油样;下消化道出血时,若出血速度较快、量较多,可表现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消化道出血可能因哭闹等影响观察,女性患者若处于特殊生理期需注意与经血区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吸烟人群消化道出血风险高,病史方面,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病史者更易发生消化道出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表现。老年人对血容量减少的耐受能力较差,即使出血量不是很大,也可能较快出现明显的循环衰竭表现;女性患者若本身有贫血基础,出血后症状可能更明显。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变化,判断贫血程度及出血是否仍在继续。急性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可逐渐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升高。不同年龄人群基础血红蛋白水平不同,儿童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年龄判断是否贫血;女性在生理期等情况血红蛋白可能有生理性波动。
2.凝血功能检查:对于怀疑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有重要意义,如肝硬化患者常伴有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可通过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评估。
(三)内镜检查
1.胃镜: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有无病变,如溃疡、静脉曲张、肿瘤等,并可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对于儿童,需选择合适口径的胃镜,操作需更轻柔;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检查前需评估耐受情况。
2.结肠镜:用于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可观察结肠及回盲部的病变。
(四)影像学检查
1.血管造影:对于内镜检查阴性的消化道出血,可考虑血管造影,能发现出血部位及病变血管。
二、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卧位与监测: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老年人及有基础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更频繁监测。
2.禁食与补液:根据出血情况决定禁食时间,少量出血可进流食,大量出血需禁食。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可输入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胶体溶液等。儿童补液需根据体重等精确计算,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老年患者补液需考虑心肾功能。
(二)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有利于溃疡等创面的愈合。
2.止血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减少内脏血流量,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三)内镜下治疗
1.止血措施:对于内镜下发现的出血病灶,可采用内镜下止血方法,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夹闭止血等。儿童内镜下治疗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及设备,操作需精准轻柔;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内镜操作耐受性差等问题。
(四)手术治疗
1.适应证: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出血,或存在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穿孔等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不同病因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手术适应证略有不同,如消化道肿瘤引起的出血可能需要根据肿瘤分期等综合判断是否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