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有局部并发症如胰腺坏死、脓肿、假性囊肿,还有全身并发症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呼吸、肾、心血管功能障碍)和感染,局部并发症防治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全身并发症防治要对各器官功能障碍及感染分别处理,需早期识别、综合治疗并制定个体化方案以改善预后。
1.局部并发症
胰腺坏死:多发生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是由于胰腺组织的缺血、坏死导致。影像学检查(如CT)可发现胰腺实质内有无强化的区域。其发生与胰腺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重症胰腺炎患者发生胰腺坏死的风险较高,坏死的胰腺组织容易继发感染等情况。
胰腺脓肿:是胰腺坏死组织合并感染形成的脓肿。患者可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加重,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CT等检查可发现胰腺区域有液体积聚且有强化的壁等表现。多是因为胰腺坏死组织未及时清除,细菌感染所致。
胰腺假性囊肿:常在急性胰腺炎起病4周后出现,是由胰液和坏死组织在胰腺内或其周围包裹形成的囊肿。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因囊肿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表现,如压迫胃可引起腹胀、压迫胆管可引起黄疸等。其形成是由于胰液外漏后被周围组织包裹,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囊壁。
2.全身并发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呼吸功能障碍:可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这是因为炎症介质释放,导致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等,重症胰腺炎患者易发生呼吸功能障碍,年龄较大、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风险更高。
肾功能障碍:可出现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等。与休克导致肾灌注不足、炎症介质损伤肾组织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储备较差,发生肾功能障碍的风险相对较高。
心血管功能障碍: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炎症刺激等因素可影响心肌功能和血管张力,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在发生急性胰腺炎时更易出现心血管功能障碍。
感染:除了胰腺脓肿等局部感染外,还可出现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等。由于胰腺坏死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易进入血液引起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在发生急性胰腺炎时更容易出现全身性感染。
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防治要点
1.局部并发症防治
胰腺坏死: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要积极改善胰腺微循环等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通过定期CT检查评估胰腺坏死情况。
胰腺脓肿:一旦怀疑胰腺脓肿,需要早期进行引流等治疗,根据脓肿的位置等选择合适的引流方式,如经皮穿刺引流或手术引流等。
胰腺假性囊肿:较小的无症状假性囊肿可暂时观察,定期复查;对于有症状或较大的假性囊肿,可考虑内镜下引流或手术治疗等。
2.全身并发症防治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呼吸功能障碍:对于出现ARDS的患者,可给予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早期识别风险并及时干预,对于老年患者等高危人群要加强呼吸监测。
肾功能障碍:积极纠正休克等导致肾灌注不足的因素,对于出现急性肾衰竭的患者,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老年患者要注意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心血管功能障碍:密切监测心血管指标,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时要兼顾心血管疾病的管理。
感染: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一旦发生感染,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要采取加强营养支持等措施提高免疫力。
总之,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防治需要早期识别、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