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可能由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导致。局部因素包括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引发牙龈受刺激出血,以及牙龈炎因局部刺激使牙龈组织病变出血;全身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致血小板或凝血功能异常出血、内分泌紊乱如妊娠期和糖尿病患者易牙龈出血、其他全身疾病像肝脏疾病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及维生素缺乏影响凝血或胶原蛋白合成而出血,出现牙龈出血需及时就医检查并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一、局部因素导致牙龈出血
1.牙菌斑、牙结石堆积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若口腔卫生不良,长期不认真刷牙、漱口,食物残渣会在口腔内与唾液中的物质混合形成牙菌斑,随着时间推移,牙菌斑钙化形成牙结石。例如,儿童若没有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也可能出现牙菌斑堆积,进而引发牙龈问题;成年人长期吸烟、爱吃甜食且口腔清洁不到位,更容易让牙菌斑和牙结石滋生。牙结石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红肿、脆弱,刷牙时就容易出血。
具体机制:牙菌斑中的细菌会产生有害物质,刺激牙龈组织,使牙龈的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在刷牙等机械刺激下,容易破裂出血。而牙结石的粗糙表面会不断摩擦牙龈,进一步加重牙龈的炎症反应。
2.牙龈炎
不同人群表现: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患牙龈炎,青少年由于青春期激素水平变化,再加上口腔卫生维护相对不足,更容易发生牙龈炎;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改变,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也易患妊娠期牙龈炎,表现为刷牙时牙龈出血,同时牙龈可能会肿胀、颜色变红。
病理过程: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是由牙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炎症使牙龈的纤维结缔组织遭到破坏,牙龈变得松软脆弱,当受到刷牙等外力时,就会出现出血症状。
二、全身因素导致牙龈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
常见疾病及影响:如白血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可能发生,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同时白细胞的异常增生可能会浸润牙龈组织,使得牙龈容易出血,且往往出血不易止住。再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凝血功能出现障碍,刷牙时就容易出现牙龈广泛出血的情况。
发病原理: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血小板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时,血管破裂后难以正常形成血栓来止血,从而导致牙龈出血难以停止。而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异常细胞可能会直接影响牙龈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加重出血症状。
2.内分泌紊乱
特殊人群情况: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诱发牙龈出血;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的细菌更容易繁殖,同时高血糖环境也不利于牙龈组织的修复,容易出现牙龈炎症和出血。
激素与代谢影响:雌激素水平变化会改变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使其更容易发炎出血。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会影响白细胞的功能,导致其吞噬细菌的能力下降,口腔内的感染不易控制,进而引发牙龈炎症出血。
3.其他全身疾病
肝脏疾病:严重的肝脏疾病患者,如肝硬化,会影响肝脏的合成功能,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从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包括牙龈出血在内的多部位出血倾向。
维生素缺乏:长期缺乏维生素C的人,胶原蛋白合成受阻,牙龈组织的韧性降低,容易出血;维生素K缺乏时,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也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而引起牙龈出血。例如长期素食且没有合理补充其他富含维生素食物的人群,就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相关的牙龈出血问题。
当经常出现刷牙时牙龈出血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口腔检查以及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全身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对于预防和改善牙龈出血也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