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的评估包括病史与症状评估(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体格检查(一般多无明显异常,需排除其他疾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特异改变,幽门螺杆菌检测助评估)、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黏膜表现并分类,排除其他食管病变)、24小时食管pH监测(反映酸反流情况及与症状关系)、食管测压(评估食管动力状态及与其他疾病鉴别)。
一、病史与症状评估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反流性食管炎可能因年龄小表述不清,常表现为呕吐、拒食等非典型症状;女性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和症状表现可能与其他时期不同。
生活方式相关: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如是否经常进食辛辣、油腻、过甜食物,是否吸烟、饮酒等。长期大量饮酒、吸烟以及进食刺激性食物会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的风险,从而诱发反流性食管炎。还要了解患者的体位情况,如是否经常卧位、夜间睡眠时是否采取平卧位等,卧位尤其是夜间平卧位时,胃酸更容易反流至食管。
病史情况: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可引起胃轻瘫,影响胃排空,导致反流;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可累及食管,影响食管动力,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几率。同时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类似症状发作史,以及曾经接受过的检查和治疗情况。
二、体格检查
一般体格检查时,多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体格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对于病情较重者,可能会有上腹部轻压痛等表现。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胆道疾病等,胆道疾病患者可能有右上腹压痛等不同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当反流性食管炎合并食管黏膜糜烂、出血导致贫血时,可能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等情况。
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较为复杂,部分患者可能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幽门螺杆菌有助于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影响胃内环境,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联,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等。
四、内镜检查
内镜表现:内镜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情况,反流性食管炎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糜烂、溃疡、红斑、水肿等。根据洛杉矶分类法将反流性食管炎分为A、B、C、D四级,A级为食管黏膜有1个或1个以上食管黏膜破损,长径<5mm;B级为食管黏膜破损长径>5mm,但无融合;C级为食管黏膜破损有融合,但<75%食管周径;D级为食管黏膜破损融合,≥75%食管周径。通过内镜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食管病变,如食管癌、食管良性肿瘤等,食管癌在内镜下可见占位性病变、溃疡等不同表现,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表现有明显区别。
五、24小时食管pH监测
原理与意义: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连续24小时监测食管内pH值变化,能够反映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情况。这对于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尤其是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具有重要价值。如果监测结果显示食管内pH<4的时间百分比超过正常范围(正常<4%),提示存在酸反流,有助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同时可以评估酸反流与症状发作的关系,帮助明确患者的症状是否由反流引起。
六、食管测压
食管动力评估:食管测压可以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体部压力等指标。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存在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导致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食管测压可发现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6mmHg等异常情况,同时还可以了解食管体部的蠕动情况,对于评估食管动力状态,辅助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以及与其他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鉴别有重要意义,如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测压表现为食管下括约肌高压和食管体部无蠕动等不同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