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囊肿,多因鞘状突未闭致腹腔液流入,多数婴儿型1岁内可自吸收,量大或1岁后不吸收需手术;小孩疝气常指腹股沟疝,因鞘状突未闭等致腹腔脏器突出,嵌顿疝可致肠管缺血坏死危及生命,1岁内婴儿有自愈可能,1岁以上或嵌顿需手术,两者均需重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诊疗措施,婴儿期要密切观察,幼儿及年长儿要避免腹压增加行为并注意相关影响及术后护理等。
一、疾病定义与基本情况
(一)小孩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小孩鞘膜积液多因鞘状突未闭合,导致腹腔内液体经鞘状突流入鞘膜腔所致,可发生在单侧或双侧,常见类型有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等。
(二)小孩疝气
小孩疝气通常指腹股沟疝,是由于鞘状突未闭或腹股沟区肌肉、筋膜发育薄弱,导致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薄弱部位突出到皮下形成。常见的是腹股沟斜疝,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哭闹、站立或用力时明显,平卧或安静时可缩小或消失。
二、严重程度比较
(一)一般情况
1.鞘膜积液:多数婴儿型鞘膜积液在1岁内可自行吸收,预后较好。但如果鞘膜积液量较大,可能会引起阴囊坠胀不适等症状,影响孩子局部的舒适度,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不过,若鞘膜积液合并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局部红肿、疼痛等,需要及时处理。
2.疝气:嵌顿疝是疝气严重的并发症。当疝气内容物(多为肠管等)突出后不能回纳,就会导致肠管缺血、坏死,引起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特别是对于婴幼儿,由于其解剖特点,疝气嵌顿的风险相对较高,一旦发生嵌顿,需要紧急手术处理。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
1.婴儿期:婴儿型鞘膜积液有一定的自行吸收可能;而疝气如果发生嵌顿,对于婴儿来说,因为其肠管较娇嫩,嵌顿后肠管缺血坏死的风险比年长儿更高,所以相对更危急。
2.幼儿及年长儿:年长儿的鞘膜积液如果长期不吸收,可能会影响睾丸的发育,因为鞘膜积液包裹睾丸,可能会影响局部的温度调节等,进而影响睾丸生精等功能;而疝气如果经常发生嵌顿,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需要及时干预。
三、诊断与治疗原则
(一)诊断
1.鞘膜积液: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阴囊或腹股沟区囊性肿物,透光试验多为阳性(鞘膜积液时透光试验阳性,疝气一般为阴性),B超检查可明确积液的部位、程度等。
2.疝气:体格检查可发现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一般透光试验阴性,结合病史等多可诊断,必要时可借助B超等检查协助诊断。
(二)治疗
1.鞘膜积液:1岁内的婴儿型鞘膜积液可暂不处理,观察等待自行吸收;对于积液量较大或1岁后仍不吸收的鞘膜积液,多需手术治疗,如鞘膜翻转术等。
2.疝气:对于腹股沟疝,1岁内的婴儿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暂保守观察,但需密切随访;如果发生嵌顿,需紧急手术治疗;对于1岁以上仍未愈合的疝气,一般建议手术治疗,如疝囊高位结扎术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儿
婴儿期无论是鞘膜积液还是疝气,都需要密切观察。对于鞘膜积液,要注意观察积液量的变化以及有无其他异常表现;对于疝气,要防止发生嵌顿,尽量减少婴儿哭闹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如果发现鞘膜积液或疝气有异常变化,如积液突然增多、疝气肿物不能回纳等,需及时就医。
(二)幼儿及年长儿
幼儿及年长儿要注意避免剧烈活动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对于鞘膜积液要关注对睾丸发育的影响,对于疝气要防止嵌顿的发生。如果需要手术治疗,要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等工作,术后要注意让孩子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
总之,小孩鞘膜积液和疝气都需要重视,疝气发生嵌顿等情况时可能更为危急严重,但鞘膜积液长期不吸收等也会对孩子健康产生影响,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合适的诊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