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破伤风可致惊厥,其机制是痉挛毒素阻断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致全身骨骼肌强烈收缩;临床表现为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新生儿反应更敏感;需通过临床评估和监测手段来评估病情;治疗包括控制惊厥、中和毒素、清除毒素来源;新生儿护理要注意安全、呼吸道、脐部及营养;预防关键是普及新法接生和正确护理脐部。
一、新生儿破伤风引起惊厥的机制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脐部感染引起,该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可与神经组织结合,阻断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导致全身骨骼肌强烈收缩,从而引发惊厥。这种痉挛毒素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干扰正常的神经传导,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放松,持续处于收缩状态,进而出现惊厥表现。
二、惊厥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发作形式:多表现为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先是咀嚼肌受累,患儿出现张口困难、吸乳困难,随后面部肌肉痉挛,呈现出苦笑面容,继而发展为四肢、躯干肌肉强直性抽搐,严重时可出现角弓反张。发作时患儿意识清楚,稍有刺激即可诱发惊厥发作,且发作频繁。
与年龄相关的特点:新生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破伤风毒素的反应更为敏感,惊厥发作可能更为剧烈且难以控制,且随着日龄增长,症状可能逐渐加重,由于新生儿不会表达疼痛等不适,主要通过肢体的强直抽搐等表现来体现。
三、惊厥的评估与监测
临床评估:详细观察惊厥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发作时的表现,包括肌肉抽搐的部位、程度等。同时要评估患儿的一般状况,如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状态。
监测手段:可通过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以便及时发现因惊厥导致的呼吸、循环等方面的异常变化。还可进行脑电图监测,虽然新生儿脑电图有其自身特点,但能辅助判断脑电活动情况,协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四、惊厥的治疗原则
控制惊厥:使用地西泮等药物来缓解肌肉痉挛、控制惊厥发作。地西泮可通过静脉缓慢注射等方式给药,尽快终止惊厥发作,减少对患儿神经系统等的进一步损伤。
中和毒素:早期使用破伤风抗毒素(TAT),以中和未与神经组织结合的游离毒素,但使用前需做皮试,避免过敏反应。同时,使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可能也是一种选择,其效果相对更好且无需皮试。
清除毒素来源:彻底清创脐部,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脐部,创造不利于破伤风梭菌生长繁殖的局部环境,去除残留的病菌及其毒素来源。
五、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护理要点
安全护理:保持患儿环境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如光线、声音等刺激都可能诱发惊厥发作。将患儿放置在安全的环境中,床边设置防护,防止患儿在惊厥发作时受伤,如坠床等。
呼吸道管理:由于惊厥发作时可能出现呼吸肌痉挛,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避免因缺氧导致脑损伤加重。
脐部护理: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脐部护理,每日清洁、消毒脐部,观察脐部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预防脐部感染加重或复发,因为脐部是破伤风梭菌的感染门户,良好的脐部护理有助于病情控制。
营养支持: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由于惊厥发作等情况可能影响患儿的进食,可通过静脉营养或鼻饲等方式保证热量、水分及营养物质的摄入,维持患儿的生长发育需求,因为新生儿自身营养储备有限,患病时对营养的需求更为关键。
六、预防新生儿破伤风引起惊厥的关键措施
普及新法接生:在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关键。包括产妇分娩时的手部消毒、接生用具的严格灭菌等,从源头上避免破伤风梭菌感染脐部。
新生儿脐部的正确护理:新生儿出生后要做好脐部的清洁护理,保持脐部干燥,一旦发现脐部有异常,如渗血、渗液、红肿等,要及时处理,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护理,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风险,从而预防因新生儿破伤风导致的惊厥等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