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儿童出现视力问题需眼科全面检查,有视力检查、散瞳验光等。非药物干预有改善用眼环境、增加户外活动、合理饮食。光学矫正有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需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关注度数等变化,家长要关注儿童视力和用眼习惯。
一、屈光不正的类型及表现
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近视: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看近处物体相对清晰。儿童可能会不自觉地凑近看物体,或者频繁眨眼等。
远视: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轻度远视的儿童可能视力无明显影响,但中度及重度远视可能导致视力下降、视疲劳等,如阅读时容易出现眼酸、头痛等症状。
散光:由于眼球各径线的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不能形成焦点而是形成两条焦线,导致视物模糊、变形等,儿童可能会出现歪头看东西等表现。
二、检查与诊断
儿童出现视力相关问题时,应及时到眼科进行全面检查。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初步了解儿童的视力情况,不同年龄段有相应的正常视力标准,如3-5岁儿童正常视力约为0.5-0.6,6岁及以上儿童正常视力应达到1.0左右。
散瞳验光:对于儿童,尤其是12岁以下的儿童,通常需要散瞳验光以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散瞳可以放松睫状肌,消除睫状肌痉挛引起的假性近视成分,从而得到真实的屈光状态。常用的散瞳药物有阿托品眼膏等,使用阿托品眼膏散瞳一般需要3周左右瞳孔才能恢复正常,在此期间儿童会出现畏光、视近模糊等情况,家长要注意避免强光刺激儿童眼睛,并让儿童避免近距离用眼。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改善用眼环境
光线:室内光线要充足但不宜过强或过暗,阅读和书写时应使用合适的台灯,保证光线从左前方照射,避免阴影和眩光。
用眼距离和时间:教导儿童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隔30-40分钟要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或做眼保健操等。
增加户外活动: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儿童近视的发生风险。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抑制眼轴的伸长,从而预防近视的发展。所以家长应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如跑步、打球等。
合理饮食:保证儿童饮食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叶黄素以及锌、硒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动物肝脏、坚果等。这些营养物质对眼睛的健康有益,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例如,叶黄素是视网膜黄斑区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保护眼睛免受蓝光的伤害。
四、光学矫正
框架眼镜:是矫正儿童屈光不正最常用的方法。根据验光结果选择合适度数的框架眼镜,佩戴框架眼镜可以清晰地看到物体,帮助儿童建立正常的视觉发育。需要注意的是,要定期复查视力,根据眼睛屈光状态的变化及时更换眼镜,一般每半年到一年要进行一次视力和验光检查。
角膜接触镜:包括软性角膜接触镜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等。RGP对控制近视进展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对于近视度数增长较快的儿童。但佩戴角膜接触镜需要严格遵循佩戴规则和注意眼部卫生,如每天按时清洗镜片、定期更换等,并且要定期到医院复查,检查眼部情况,防止出现角膜感染等并发症。一般不建议低龄儿童过早佩戴角膜接触镜,因为儿童的自我护理能力相对较差,发生感染等风险较高。
五、定期随访
儿童屈光不正需要长期关注,要定期带儿童到眼科进行随访。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观察屈光度数的变化、眼轴长度的变化等情况。如果发现屈光不正度数进展较快等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措施。同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视力变化和用眼习惯,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