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12小时仍出血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牙槽窝内残留炎性肉芽组织等、牙槽骨骨折、牙龈撕裂;全身因素有凝血功能障碍(包括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高血压。应对措施是局部处理(检查创口并针对性处理、保持口腔清洁等)和排查及处理全身因素(检查相关指标、针对病因处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需特殊谨慎处理。
一、局部因素
(一)牙槽窝内残留炎性肉芽组织等
拔牙后12小时仍出血,首先要考虑局部是否有残留的炎性肉芽组织等。如果拔牙过程中没有将牙槽窝内的炎性肉芽组织等彻底清除干净,会影响牙槽窝的正常凝血过程。例如,在一些复杂牙拔除术后,若残留炎性组织,就可能导致持续出血,这在有牙周炎等病史的患者中更易发生,因为其牙周局部本身存在炎症,拔牙后炎症相关组织残留概率相对较高。
(二)牙槽骨骨折
拔牙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牙槽骨骨折。牙槽骨骨折会引起局部血管持续破裂出血,进而导致拔牙12小时后仍有出血情况。有过牙槽骨局部外伤史或者拔牙创伤较大的患者,发生牙槽骨骨折导致出血的风险相对更高。
(三)牙龈撕裂
拔牙过程中牙龈撕裂未妥善缝合或愈合不良,也会引起出血。比如,在拔除阻生智齿时,牙龈撕裂的概率相对较高,如果撕裂的牙龈没有得到良好的处理,就可能在拔牙后较长时间仍有出血,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前后由于自身凝血状态可能相对敏感,此时牙龈撕裂后更易出现出血不止情况。
二、全身因素
(一)凝血功能障碍
1.血小板数量异常或功能异常
血小板数量减少常见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见于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也可见于一些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服用)。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其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拔牙后凝血功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拔牙12小时后仍出血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更多基础疾病,更容易出现凝血相关异常,比如一些老年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等,血糖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
2.凝血因子缺乏
常见于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或者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等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K缺乏可能与长期使用抗生素、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等有关。儿童如果存在维生素K缺乏,可能在拔牙后更易出现出血问题,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状况等因素相对更易影响凝血因子合成。
(二)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拔牙后血管压力较大,容易导致创口出血不易停止。高血压患者中,年龄较大者血管弹性相对较差,血压波动时对创口血管的影响更明显。例如,有高血压病史且近期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拔牙后12小时仍出血的风险增加。
三、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局部处理
如果是局部因素导致的出血,首先应到口腔科进行检查。医生会对拔牙创口进行检查,若有残留炎性肉芽组织等,会再次进行清创处理;若为牙槽骨骨折,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固定等处理;若为牙龈撕裂,会进行缝合等操作。对于一般患者,在局部处理后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过热、过硬食物刺激创口。
(二)全身因素排查及处理
如果考虑是全身因素导致的出血,需要进行相关检查。比如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如果是凝血功能障碍,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处理,如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等;对于高血压患者则需要积极控制血压,使血压维持在相对稳定且正常的范围,以利于创口止血。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在拔牙后出现出血情况要更加谨慎处理,首先要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其过度哭闹导致出血加重,同时尽快带儿童到口腔科就诊;对于老年人,要更加全面评估其全身状况,在处理出血问题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在局部和全身治疗上都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