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异常积聚形成囊肿,病因有原发和继发,小儿多单侧,成人可伴原发疾病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透光试验、B超,婴儿可观察,成人依情况手术;疝气是脏器等离开正常部位,因先天或后天因素致,腹股沟疝表现为可复性肿块,嵌顿有严重后果,诊断靠体格检查、B超,1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1岁以上及成人多需手术,不同情况有不同治疗原则,需及时就医并注意相关事项。
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鞘膜是包在睾丸外面的双层膜,分为脏层和壁层,正常情况下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就会导致鞘膜积液。
疝气是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气有腹股沟疝等,腹股沟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
病因:
鞘膜积液:
原发性鞘膜积液病因不清,可能与鞘膜慢性炎症、创伤等有关,可能存在鞘膜分泌增加、吸收减少的情况。
继发性鞘膜积液常由其他疾病引起,如急性睾丸炎、附睾炎、精索炎等阴囊炎症,结核、梅毒、肿瘤、丝虫病等也可引起鞘膜积液。
疝气:
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性腹股沟管未闭等,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下降时带动腹膜形成鞘突,正常情况下鞘突在出生后闭合,若闭合不全就可能形成先天性疝气。
后天性因素:多与腹内压增高有关,比如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症)、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这些因素可促使腹腔内的脏器向外突出形成疝气。
临床表现:
鞘膜积液:
小儿鞘膜积液多为单侧,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部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积液量少时可无明显不适,积液量多时可感到阴囊下坠、胀痛等。交通性鞘膜积液则表现为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积液增多,阴囊增大,平卧后肿块可缩小或消失。
成人鞘膜积液症状与小儿相似,但成人多为继发性鞘膜积液,可能伴有原发疾病的相应表现,如结核引起的鞘膜积液可能伴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疝气:
腹股沟疝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时可回纳消失。肿块突出时,可有坠胀感,有些患者可伴有隐痛。如果疝气发生嵌顿,即肿块不能回纳,同时伴有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诊断方法:
鞘膜积液: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触及阴囊内囊性肿块,透光试验阳性(即肿块透光良好),B超检查可明确鞘膜积液的类型(如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等)以及积液的量等情况。
疝气:
体格检查时可在腹股沟区发现可复性肿块,结合病史一般可初步诊断。对于难以确诊的情况,可进行B超检查,B超可帮助判断肿块的性质,区分是疝气还是其他阴囊内病变等。
治疗原则:
鞘膜积液:
婴儿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可先观察。如果积液量大或1岁以后仍不吸收的鞘膜积液,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鞘膜翻转术等。
成人继发性鞘膜积液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鞘膜积液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如积液量少无症状者可随访观察,积液量多或症状明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疝气:
1岁以下婴幼儿的疝气有自愈的可能,可暂不手术,使用疝气带压迫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但如果发生嵌顿则需紧急手术。
1岁以上的患儿及成人疝气一般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疝囊高位结扎术(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等,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还可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等。
不同年龄段、不同个体的鞘膜积液和疝气在具体表现和处理上可能会有所差异,在面对相关情况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对于小儿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如疝气是否发生嵌顿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对于成人患者,要注意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疾病,以降低疝气复发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