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底出血依据国际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分级分为四期,一期有微动脉瘤;二期微动脉瘤增多且有硬性渗出;三期有特定眼底表现;四期有新生血管等,不同分期治疗方案不同,特殊人群如妊娠期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需特殊考虑。
眼底表现:视网膜后极部出现微动脉瘤,数量较少,一般每眼多于20个。微动脉瘤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周细胞丢失,导致局部血管壁膨出形成,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特征性表现。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可出现,儿童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较早出现微动脉瘤。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在该阶段表现相似。
生活方式:长期高血糖、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微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例如长期吸烟会影响视网膜血管的微循环,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进一步受损。
病史:有较长时间的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稳定,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是导致眼底病变发展到该期的重要病史因素。
二期: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底表现:微动脉瘤数量多于轻度非增殖期,且出现硬性渗出。硬性渗出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脂质等成分渗出到视网膜内丛状层,沉积形成边界清楚的黄白色斑点状病灶。
年龄因素: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各年龄段均可出现,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良,病变进展可能相对较快。
性别因素:无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该期表现类似。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等会加重视网膜病变,酗酒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间接影响视网膜血管的状态。
病史:糖尿病病史较长,血糖波动大,未规律进行眼底检查和血糖控制的患者更容易发展到该期。
三期: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底表现: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但无增殖期改变:四个象限中每个象限有20个以上的视网膜内出血;两个以上象限有明确的静脉串珠样改变;一个以上象限出现明显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视网膜内出血是由于视网膜血管破裂,血液渗出到视网膜组织内;静脉串珠样改变是视网膜静脉管壁内皮细胞受损,导致静脉节段性扩张、扭曲,形似串珠;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是视网膜局部微小血管的异常增生和扩张。
年龄因素: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相对更易发展到该期,但年轻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极差,也可能较早出现。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问题会加重病情,肥胖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影响血糖代谢,导致视网膜病变加重。
病史:糖尿病病史长且血糖控制不佳,有其他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的患者,更容易进展到重度非增殖期。
四期: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底表现:出现新生血管,这是视网膜缺血缺氧导致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因子,刺激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导致眼底出血。此外,还可能伴有纤维增殖膜形成,严重时可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
年龄因素: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出现增殖期改变,儿童糖尿病患者若病程超过10年,也有发生增殖期病变的可能。
性别因素:无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速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出血的发生,如持续高盐饮食会加重高血压,进而影响视网膜血管。
病史:糖尿病病史长、血糖控制差、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患者,更易进入增殖期并出现眼底出血。
糖尿病患者出现眼底出血时,应及时进行眼底检查以明确分期,不同分期的治疗方案不同,轻度非增殖期可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进行保守治疗;中重度非增殖期和增殖期可能需要激光治疗、玻璃体切割术等治疗手段。特殊人群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出现眼底出血时,由于妊娠会影响全身代谢,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眼底病变;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心、肝、肾等脏器的功能状况,选择相对温和且适合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