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有多种特点,包括出血速度及量具急性发作性且可多可少;与原发病相关,有明确诱因且常伴原发病表现;内镜下胃黏膜有特定病变特征且出血部位多样;对不同人群有差异,儿童代偿弱、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且修复差、女性特殊时期用药需谨慎。
一、出血速度及量的特点
(一)急性发作性
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通常起病较急,多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呕血或黑便等出血表现,与慢性、隐匿性的出血方式不同。例如,患者可能在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诱因作用下,短时间内就出现症状。
(二)出血量可多可少
少量出血: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表现为黑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此时患者一般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可能仅有轻度头晕等不适,这是因为失血量少,机体的代偿机制还能较好维持。
大量出血:若出血量较大,可出现呕血,呕吐物可为鲜红色血液,也可呈咖啡渣样(这是因为血液在胃内经过胃酸作用后发生变化),同时伴有大量黑便,患者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影响了重要脏器的灌注。
二、与原发病相关的特点
(一)有明确诱因
常存在明确的诱因,如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大量饮酒也是常见诱因,酒精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进而导致出血;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下,也可引发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这是因为应激状态下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导致胃黏膜血流量减少、胃酸分泌增加等,从而引起胃黏膜损伤出血。
(二)原发病表现的伴随性
患者往往同时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比如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患者可能有服用该类药物的病史,同时可能伴有上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应激状态导致的出血,患者多有严重创伤、大手术或严重感染等病史,同时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应临床表现,如创伤患者有创伤部位的疼痛、肿胀等,感染患者有发热、感染灶的相关表现等。
三、内镜下表现相关的出血特点
(一)胃黏膜病变特征
内镜下可见胃黏膜有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病灶呈弥漫性分布,病变部位的胃黏膜充血、水肿明显。这些病变特点决定了出血的来源主要是这些糜烂、溃疡等部位的血管破裂出血。
(二)出血部位的多样性
出血可来自不同的糜烂、溃疡灶,可能同时有多个出血点或出血面,这使得出血情况相对复杂,在治疗时需要全面关注胃内的病变部位以进行有效的止血处理。
四、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差异
(一)儿童
儿童患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感染、先天因素或服用某些特殊药物等有关。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少量出血也可能较快出现贫血、精神萎靡等表现,且在判断出血量时需要更谨慎,因为儿童对失血的耐受程度低,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例如,儿童因感染导致的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除了出血表现外,还可能伴有发热、腹痛、腹泻等感染相关症状,且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致地观察。
(二)老年人
老年人患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时,由于其脏器功能衰退,机体的应激反应能力下降,出血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出血可能诱发这些基础疾病的加重,例如出血导致血压下降可能进一步影响心脏供血,加重冠心病病情。而且老年人的胃黏膜修复能力较差,出血后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三)女性
女性患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在诱因方面可能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特殊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所以在选择止血等治疗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需要选择对母婴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