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是视网膜结构或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统称,常见类型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各有与相关因素关联及表现,诊断靠眼底检查、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预防要针对不同类型高危人群采取措施,治疗则依不同病变类型有相应方法。
常见类型及相关情况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与糖尿病的关联: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影响了视网膜的血管。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闭塞等。
不同人群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史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更易发生。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相对较少见,但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也可能逐渐出现视网膜病变相关表现。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情加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发病与年龄等因素: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黄斑区发生退行性改变。此外,吸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会增加视网膜黄斑变性的发病风险,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也可能有一定影响。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发病风险可能相对增加。
视网膜静脉阻塞:
发病机制及影响:通常是视网膜静脉血流受阻,可能与血管壁病变、血液高凝状态等有关。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视网膜静脉阻塞,因为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正常功能。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也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高发人群。
视网膜病变的主要表现
视力改变:不同类型的视网膜病变都会影响视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视力逐渐下降,看东西模糊不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主要表现为中心视力下降,看东西时中心区域有暗影等;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视力下降程度因阻塞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可能突然出现视力明显下降。
视物变形: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常出现视物变形,比如原本直线的物体看起来弯曲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视野缺损:部分视网膜病变会导致视野范围缩小,比如视网膜静脉阻塞严重时,患者可能感觉周边视野有缺失,看东西的范围变小。
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可以直接观察视网膜的形态、血管情况等。医生能清晰看到视网膜是否有出血、水肿、渗出、血管异常等表现。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可根据病变严重程度进行分期,如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等不同阶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提供视网膜不同层面的高清断层图像,有助于发现视网膜内层和外层的细微病变,比如黄斑区的水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脱离等情况,对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将荧光素钠注入静脉后,观察视网膜血管的荧光灌注情况,能更清楚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病变,如血管的渗漏、闭塞等,对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中经常被使用。
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原则
预防方面: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是关键,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并规律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及时干预。
有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危人群应戒烟,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眼底检查;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减少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
治疗方面: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非增殖期可通过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内科治疗,对于增殖期可能需要进行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切割术等。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湿性黄斑变性可通过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进行治疗;干性黄斑变性目前主要是通过补充抗氧化剂等进行支持治疗,如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叶黄素等。
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血压、降低血液黏稠度等,对于有视网膜新生血管等情况可能需要激光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