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500ml、剖宫产≥1000ml,是我国产妇死亡首位原因,病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过多及失血性休克等,通过病史等诊断,孕期加强产检等预防,分娩期正确处理,处理分针对不同病因的相应措施,特殊人群需更密切监测与合适治疗保障产妇生命安全。
病因方面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常见于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的情况;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过长、使用过多镇静剂等也可影响子宫收缩;产妇合并有全身性疾病,如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也易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例如,多胎妊娠时,子宫肌纤维过度拉伸,产后肌纤维缩复能力下降,就容易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
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滞留、胎盘植入、胎盘部分残留等。胎盘滞留可因子宫收缩乏力、膀胱充盈等原因导致,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仍未娩出,应考虑胎盘滞留;胎盘植入是指胎盘绒毛植入子宫肌层,多与子宫内膜损伤有关;胎盘部分残留则是部分胎盘小叶或副胎盘残留于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
软产道裂伤:胎儿过大过快、急产、助产手术操作不当等可引起软产道裂伤;会阴、阴道、宫颈及子宫下段裂伤均可导致产后出血;裂伤程度不同,出血情况也不同,如宫颈裂伤可延及子宫下段,严重时可累及血管引起大量出血;会阴裂伤按程度分为Ⅰ度(会阴皮肤及阴道入口黏膜裂伤)、Ⅱ度(裂伤已达会阴体筋膜及肌层,累及阴道后壁黏膜,向阴道后壁两侧沟延伸并向上撕裂)、Ⅲ度(裂伤向会阴深部扩展肛门外括约肌已断裂)及Ⅳ度(裂伤累及直肠阴道隔、直肠壁及黏膜)。
凝血功能障碍:产妇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过久等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引发产后出血。例如羊水栓塞发生后,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大量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同时继发纤溶亢进,最终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产后出血。
临床表现及诊断方面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过多,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500ml以上;产妇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同时根据不同病因还可有相应表现,如子宫收缩乏力者子宫轮廓不清,摸不到宫底;胎盘因素者可发现胎盘胎膜有缺损等;软产道裂伤者可见阴道有活动性出血,局部有裂伤;凝血功能障碍者表现为持续阴道流血且血液不凝等。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产妇的妊娠及分娩过程;通过腹部检查、阴道检查等明确出血原因;还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协助诊断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
预防及处理方面
预防
孕期:加强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等合并症;对于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情况加强孕期管理。
分娩期: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保证产妇休息、饮食,避免产妇疲劳;第二产程正确掌握助产技术,避免胎儿过快娩出;第三产程正确处理胎盘娩出,胎儿娩出后不过早牵拉脐带,等待胎盘自然剥离征象出现后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处理
子宫收缩乏力:主要处理措施是加强子宫收缩,可通过按摩子宫、应用缩宫素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若按摩子宫及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宫腔填塞纱布、子宫动脉结扎、髂内动脉结扎甚至子宫切除等方法。
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者可徒手剥离胎盘;胎盘植入者则根据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子宫切除;胎盘部分残留者可行清宫术。
软产道裂伤:应及时发现裂伤并进行缝合止血。
凝血功能障碍: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补充凝血因子等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等,在孕期及分娩期需更加密切监测,及时发现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在处理产后出血时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及各器官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