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多样,包括胎盘、胎膜残留(多在产后10日左右发生,约30%-40%的晚期产后出血由其所致)、蜕膜残留(影响子宫复旧引发出血)、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约20%-30%的晚期产后出血与之相关)、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剖宫产术后约10%-15%的晚期产后出血与之有关)、感染(所有产妇均可能发生,高龄产妇等感染风险更高)、子宫肌瘤(约5%-8%的晚期产后出血与之相关,多见于育龄女性)、子宫滋养细胞肿瘤(主要见于生育年龄女性,有异常妊娠史者更易发生)以及其他罕见病因(如子宫动静脉瘘等,无特定年龄或性别倾向)。
年龄与性别因素:一般无特定年龄或性别倾向,但任何产妇产后都可能发生,若产妇本身有胎盘附着异常等情况(如胎盘植入等),则更易出现胎盘、胎膜残留相关的晚期产后出血。
蜕膜残留
相关情况:产后蜕膜多在产后1周内脱落并随恶露排出,若蜕膜剥离不全,长时间残留于宫腔,可影响子宫复旧,引发晚期产后出血。蜕膜残留会导致子宫收缩受影响,使子宫复旧延迟,血窦持续开放出血。
年龄与性别因素:所有产妇均有可能发生,尤其当产妇产后子宫复旧功能较弱时,更易出现蜕膜残留相关问题。
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
相关情况:子宫胎盘附着面在产后会发生复旧,若感染等因素影响,可导致复旧不全。感染可引起局部血管破裂,影响子宫收缩,使子宫胎盘附着面血窦关闭不全,从而引起晚期产后出血。例如,产褥期感染等情况可增加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的风险,有研究表明约20%-30%的晚期产后出血与子宫胎盘附着面问题相关。
年龄与性别因素:产妇年龄、体质等会影响,一般产妇产后若卫生护理不佳等,易发生感染相关问题,进而影响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
相关情况:多见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因各种原因愈合不佳,如切口感染、切口对合不良、局部血供不足等,可导致晚期产后出血。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处若发生坏死、裂开等情况,会使血窦开放出血。例如,剖宫产术后若发生子宫内膜炎等,会增加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风险,有资料显示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中约10%-15%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有关。
年龄与性别因素:仅见于剖宫产的产妇,一般无特定年龄倾向,但产妇自身的营养状况、是否有基础疾病等会影响切口愈合,如高龄产妇相对切口愈合能力可能稍差,更易出现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相关的晚期产后出血。
感染
相关情况:产褥期感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等,炎症影响子宫收缩及血窦闭合,导致晚期产后出血。常见的病原体有需氧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蔓延可影响子宫局部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子宫复旧受阻,引发出血。
年龄与性别因素:所有产妇都可能发生感染相关的晚期产后出血,尤其产妇产后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如高龄产妇、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产妇,感染风险更高,更易出现感染导致的晚期产后出血。
子宫肌瘤
相关情况:子宫肌瘤可影响子宫收缩,或使子宫血管充血、扩张,从而导致晚期产后出血。例如,黏膜下子宫肌瘤会影响子宫收缩,且其表面的血管易破裂出血,进而引发晚期产后出血。有研究发现约5%-8%的晚期产后出血与子宫肌瘤相关。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育龄女性,年龄无特定严格限制,但一般30-50岁女性相对高发,女性发生子宫肌瘤的概率远高于男性,所以主要见于女性产妇。
子宫滋养细胞肿瘤
相关情况:如绒毛膜癌等子宫滋养细胞肿瘤,可侵蚀子宫血管,导致子宫出血,出现晚期产后出血。这类肿瘤会异常增生,破坏子宫组织及血管,引起出血症状。
年龄与性别因素:主要见于生育年龄女性,一般无特定年龄倾向,但相对更易发生在有异常妊娠史(如葡萄胎等)的女性产妇中。
其他罕见病因
相关情况:如子宫动静脉瘘等,极为罕见,但也可导致晚期产后出血。子宫动静脉瘘会使局部血管异常沟通,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难以控制的出血。
年龄与性别因素:无特定年龄或性别倾向,但可能与先天血管发育异常或后天创伤等因素有关,女性产妇均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