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有肚子疼痛(阵发性绞痛,以上腹、脐周常见)、腹泻(次数多,粪便稀水样等)及伴随恶心呕吐、发热等肚子相关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对症治疗(止吐、止泻、缓解腹痛)和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选合适抗生素,病毒感染多对症支持)。
一、急性胃肠炎肚子的厉害症状
(一)疼痛方面
1.腹痛性质:多为阵发性绞痛,这是因为胃肠平滑肌痉挛所致,炎症刺激肠道,引起肠道蠕动紊乱,导致平滑肌不规律收缩而产生绞痛感,在儿童中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2.疼痛部位:一般以上腹部、脐周较为常见,上腹部疼痛可能与胃受累有关,脐周疼痛则与小肠病变相关,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疼痛部位可能略有差异,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有时疼痛部位相对更局限于脐周。
(二)腹泻情况
1.排便次数: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每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多为稀水样便,若为细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可能会出现黏液脓血便,这是因为肠道黏膜受到细菌侵袭,出现炎症、渗出、糜烂等情况,在幼儿群体中,频繁腹泻易导致脱水等严重后果,需特别关注。
2.粪便性状:除稀水样便外,还可能有蛋花汤样便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严重腹泻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因为腹泻导致体液大量丢失,血液浓缩,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心脏负担等。
(三)其他伴随症状相关的肚子影响
1.恶心呕吐:频繁的恶心呕吐会引起腹部的不适感,因为胃肠道在呕吐时处于强烈的蠕动和收缩状态,可能会加重肚子的胀痛感,尤其是本身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恶心呕吐后肚子不适更明显。
2.发热相关:部分急性胃肠炎患者会伴有发热,发热时身体代谢加快,胃肠道血液循环等也会有相应变化,可能会导致肚子的不适感觉加重,儿童在发热伴急性胃肠炎时,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等因素,肚子不适可能表现得更为烦躁等。
二、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让胃肠道得到相对安静的环境来恢复,对于儿童来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同时也能减轻肚子不适等症状带来的影响;老年人则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重病情。
2.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数小时(一般4-6小时),然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儿童在饮食调整时要注意营养均衡,可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老年人饮食更要遵循易消化原则,防止因消化不良加重肚子不适。
(二)对症治疗
1.止吐:如果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症状,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缓解,对于儿童,可采用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避免呕吐加重;对于成人,若呕吐严重可考虑使用一些止吐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影响对病情的观察等。
2.止泻:对于腹泻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要注意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不能盲目止泻,需在抗感染基础上合理使用,儿童止泻时要选择儿童专用且温和的药物,防止出现便秘等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止泻药物要注意药物对肠道功能的影响,避免引起肠梗阻等并发症。
3.缓解腹痛:可通过局部热敷等物理方法缓解腹痛,如用温热的毛巾敷于腹部,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儿童皮肤娇嫩,热敷时更要密切关注温度;对于疼痛较剧烈的情况,需谨慎使用止痛药物,防止掩盖病情等。
(三)抗感染治疗
1.细菌感染:如果明确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但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要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选择其他合适的抗生素,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注意药物的肝肾毒性等。
2.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补液等支持治疗来帮助身体恢复,因为目前针对病毒感染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依靠自身免疫力清除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