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是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分3度,1度分轻、重两型。病因与妊娠分娩、年龄、长期腹压增加等有关。有腰骶部酸痛等表现,靠妇科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盆底肌锻炼、使用子宫托,还需生活方式调整。孕产妇和绝经后女性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度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子宫脱垂分为3度,1度又分为轻、重两型。子宫脱垂1度轻型是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处女膜缘;子宫脱垂1度重型是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但未超出该缘,在阴道口可见到宫颈。
二、病因
1.妊娠分娩相关
对于女性而言,尤其是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筋膜及韧带等受到过度牵拉,若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等,会影响盆底组织恢复,增加子宫脱垂1度发生的风险。例如,多次分娩的女性,盆底组织损伤积累,更易出现子宫脱垂相关问题。
年龄因素上,随着女性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盆底组织出现萎缩退化,支持功能减弱,也可能导致子宫脱垂1度的发生风险增加。
2.长期腹压增加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便秘等会使腹压长期处于较高状态,对子宫产生向下的压力,久而久之可引起子宫脱垂1度。比如一些有慢性咳嗽病史的女性,由于长期咳嗽导致腹压增高,逐渐出现子宫位置的改变。
对于有盆腔肿瘤等病史的女性,肿瘤可使盆腔内压力增加,也可能导致子宫脱垂1度相关情况。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时被发现。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会有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尤其在久站、劳累后症状较为明显,休息后可缓解。对于女性来说,这种不适可能会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比如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感觉腰部及下腹部不适。
一般来说,子宫脱垂1度时对月经等生殖系统功能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其他变化。
2.体征情况
通过妇科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医生能观察到宫颈的位置情况,判断是1度轻型还是重型子宫脱垂。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妇科检查来诊断。医生会让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通过检查了解宫颈外口与处女膜缘的关系等,从而明确子宫脱垂的分度,确定是子宫脱垂1度。
五、治疗与干预
1.非手术治疗
对于子宫脱垂1度的患者,首先可以考虑盆底肌锻炼,这是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干预方法。女性可以通过凯格尔运动来锻炼盆底肌肉,具体方法是有意识地进行盆底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每次收缩持续3秒以上,然后放松,每次锻炼15-30分钟,每天进行3-4次。这种锻炼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女性都有一定帮助,尤其是产后女性通过坚持盆底肌锻炼有助于促进盆底组织恢复,预防和改善子宫脱垂情况。
使用子宫托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子宫托是一种支持子宫和阴道壁并使其维持在阴道内而不脱出的工具。选择合适的子宫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子宫托。对于一些不能耐受手术或者暂时不愿意手术的女性可以考虑使用子宫托,但需要注意正确使用和定期复查,避免因子宫托使用不当导致局部损伤等问题。
2.生活方式调整
女性应避免长期重体力劳动,注意休息,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均衡营养,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对于绝经后女性,可适当补充雌激素相关营养(在医生指导下)以维持盆底组织的正常功能。同时,要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可增加腹压的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减少子宫脱垂进一步发展的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产妇
孕产妇在产后要重视盆底康复,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盆底肌锻炼等。对于有多次分娩史的孕产妇,更要加强产后盆底组织的护理和康复,降低子宫脱垂发生的风险。
2.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关注盆底组织情况,一旦发现有子宫脱垂相关迹象,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均衡饮食等,以维护盆底组织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