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龈出血由多种因素导致,局部口腔因素包括口腔卫生不良、刷牙方法不当、牙齿局部刺激(如菌斑牙结石、牙齿拥挤错位);全身性疾病相关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K缺乏);其他因素包含内分泌因素、药物因素,家长发现儿童牙龈出血应及时带其检查并采取措施,还要助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等预防。
一、局部口腔因素导致儿童牙龈出血
(一)口腔卫生不良
儿童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口腔内会堆积食物残渣、菌斑、软垢等。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会不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牙龈炎症。例如,3-6岁的儿童可能因自我口腔清洁能力较弱,若家长未帮助其有效清洁牙齿,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菌斑中的细菌产生的毒素等会导致牙龈组织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在刷牙、啃咬食物等轻微刺激下发生出血。
(二)刷牙方法不当
儿童刷牙时如果用力过猛,或者使用的牙刷刷毛过硬,会直接损伤牙龈组织,引起出血。比如有些儿童刷牙像拉锯一样用力,就可能导致牙龈缘破损出血。正确的刷牙方法应该是巴氏刷牙法,强调轻柔地拂刷牙齿,而不正确的刷牙方式长期积累就会造成牙龈损伤出血。
(三)牙齿局部刺激
1.牙菌斑与牙结石:随着时间推移,菌斑会逐渐钙化形成牙结石,牙结石会持续刺激牙龈,比菌斑的刺激作用更强,会加重牙龈的炎症,导致牙龈出血。儿童如果口腔卫生状况差,牙结石形成相对较快,进而引发牙龈出血。
2.牙齿拥挤或错位:儿童牙齿在萌出过程中可能出现拥挤、错位等情况,这会使食物残渣更容易滞留,清洁难度增大,局部牙龈容易受到刺激而出血。例如个别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之间形成不易清洁的间隙,就为菌斑堆积提供了条件,从而引发牙龈出血。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因素导致儿童牙龈出血
(一)血液系统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重要成分,当儿童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此时牙龈容易自发性出血,而且出血不易止住。这种疾病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继发于某些感染等因素,患儿除了牙龈出血外,还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
2.白血病:白血病患儿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白细胞等的正常生成。牙龈出血是白血病常见的口腔表现之一,同时还可能伴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细胞的生成,导致凝血相关的血小板等减少,从而引起牙龈出血。
(二)维生素缺乏
1.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缺乏维生素C会使胶原蛋白合成障碍,导致牙龈组织的血管壁韧性降低,容易出血。长期挑食、偏食的儿童容易出现维生素C缺乏,除了牙龈出血外,还可能伴有皮肤瘀点、毛囊角化等表现。例如儿童长期只吃米面等精细食物,而很少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就容易缺乏维生素C。
2.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是参与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物质,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新生儿可能因维生素K储存不足且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容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也可能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儿童,牙龈出血是其表现之一。
三、其他因素
(一)内分泌因素
青春期儿童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出现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发生牙龈炎症,导致牙龈出血。青春期儿童体内性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增多,从而引发牙龈出血。
(二)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龈出血。例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儿童,可能会因药物的副作用影响凝血系统,从而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需要医生仔细评估药物与牙龈出血之间的关系。
儿童牙龈出血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家长如果发现儿童有牙龈出血的情况,应及时带儿童到口腔科及相关科室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合理饮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预防牙龈出血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