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拉血便血可能由不同疾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相关疾病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等,下消化道出血相关疾病包括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道血管畸形等,儿童和老年人出现此类情况各有特点,出现吐血拉血便血时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
一、上消化道出血相关疾病征兆
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吐血、拉血便血,常见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疾病,约10%的人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男女发病率均高于女性。消化性溃疡出血时,患者可能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病史,出血前疼痛常加重,出血后疼痛减轻或缓解,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吐血,多为暗红色血液,便血多呈黑色柏油样便,这是因为血液经过肠道消化,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另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多发生于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肝硬化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多见,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常因门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静脉破裂时会引起大量吐血,多为鲜红色血液,便血也为暗红色血便,出血量大且急。还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由应激因素(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等引起,患者多有相关诱因,发病时可出现呕血和便血,出血量一般不多,便血可为暗红色。
二、下消化道出血相关疾病征兆
(一)肠道肿瘤
1.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有家族遗传史(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结肠癌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变细等,还可能有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
2.直肠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直肠癌患者便血多见,血色鲜红或暗红,常附着于大便表面,同时可伴有直肠刺激症状,如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肛门下坠感等,晚期还可出现肠梗阻症状。
(二)炎症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20-40岁人群,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病情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便血程度轻重不一,还可伴有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部分患者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克罗恩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少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病变可累及消化道各部位,以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多见。患者常有腹痛、腹泻、便血,便血多为糊状,一般无黏液脓血,还可伴有腹部肿块、瘘管形成等表现,全身症状可有发热、营养不良等。
(三)肠道血管畸形
肠道血管畸形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血管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患者可出现反复的便血,出血量可多可少,便血颜色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腹痛等其他症状。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儿童吐血拉血便血可能由不同原因引起,如牛奶蛋白过敏,多见于婴儿,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因母亲摄入牛奶相关蛋白通过乳汁传递导致过敏,人工喂养的婴儿直接对牛奶蛋白过敏,除了便血外,还可能有呕吐、皮疹、腹泻等表现;肠套叠也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尤其是4-10个月婴儿,男孩发病率稍高于女孩,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呕吐、血便(呈果酱样),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
(二)老年人
老年人吐血拉血便血需要格外重视,可能与多种慢性病相关,如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胃肠道刺激性药物时更易引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导致出血;同时,老年人肠道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由于老年人反应相对迟钝,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发现时病情已较晚,所以老年人出现吐血拉血便血时,更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排除严重疾病。
当出现吐血拉血便血情况时,无论何种人群都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胃镜、结肠镜、大便潜血试验、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