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产后出血的预防需从孕前及孕期保健、分娩过程、产后护理及随访多环节综合管理,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高危孕妇产前检查、合理营养体重管理,正确处理分娩第三产程、避免产程异常,产后密切观察及定期随访等,以降低其发生风险。
一、孕前及孕期保健方面
1.加强产前检查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多胎妊娠、既往有剖宫产史等,应加强产前检查频次。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早期发现胎盘异常等可能导致晚期产后出血的因素。例如,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胎盘的位置、形态等,若发现胎盘前置等情况,能提前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在孕期,不同孕周的产前检查内容有所不同,孕早期可通过超声确定妊娠位置等基本情况,孕中晚期重点观察胎盘情况等。
年龄较大的孕妇(如年龄≥35岁)属于高危人群,其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更需要密切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2.合理营养与体重管理
孕期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孕妇过度肥胖或营养不良。孕妇过度肥胖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等问题,增加晚期产后出血风险;而营养不良可能影响孕妇的整体健康状况,不利于孕期及产后恢复。孕妇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摄入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例如每天保证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等。同时,要注意控制体重增长速度,一般建议孕期体重增长在适宜范围内,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不同而有所差异,BMI正常范围(18.5~23.9)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约11.5~16kg。
二、分娩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1.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胎儿娩出后,不要过早牵拉脐带,一般在胎儿娩出后30分钟内处理胎盘娩出。规范的第三产程处理能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风险。当确认胎盘已剥离时,应轻柔牵拉脐带协助胎盘娩出,同时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若有残留应及时处理。对于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如既往有产后出血史、多胎妊娠等,在胎儿娩出后可预防性使用缩宫素等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
对于高龄产妇(年龄≥35岁),在分娩过程中更要谨慎处理第三产程,因为高龄产妇子宫收缩力可能相对较弱,更易发生产后出血,所以在胎儿娩出后及时采取促进子宫收缩的措施尤为重要。
2.避免产程异常
产程中要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并处理产程延长、难产等情况。产程异常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乏力,进而增加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例如,当出现产程停滞等情况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助产措施或考虑剖宫产等终止妊娠的方式,以减少对子宫的不良影响。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产妇,如孕期吸烟、饮酒等,可能会影响产程进展和子宫收缩功能,所以在孕期应劝导产妇避免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以降低分娩过程中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
三、产后护理及随访方面
1.产后密切观察
产妇产后应在产房内观察2小时,密切观察阴道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等。正常情况下,产后2小时内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时段,通过密切观察能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例如,若发现阴道出血量较多,子宫收缩欠佳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等措施。对于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如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产妇等,产后观察时间可适当延长,并加强监测力度。
对于不同年龄的产妇,产后观察的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年轻产妇相对身体状况较好,但也不能放松警惕;而高龄产妇身体各方面机能有所下降,更需要加强产后的密切观察,因为其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相对更高。
2.产后随访
产妇出院后应进行定期随访,了解子宫复旧情况及有无阴道异常出血等情况。通过产后随访可以早期发现晚期产后出血的迹象,及时进行干预。例如,产后42天进行常规产后复查时,通过妇科检查、超声等了解子宫恢复情况。对于有孕期合并症或并发症的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产后随访的频率应适当增加,因为这些产妇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可能更高,需要更密切地监测。
总之,晚期产后出血的预防需要从孕前、孕期、分娩过程及产后护理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最大程度降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