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发病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具家族聚集性且有特定基因变异,环境因素包括肥胖、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还涉及胰岛素分泌缺陷与胰岛素抵抗,衰老及妊娠相关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一、遗传因素
1.家族聚集性:2型糖尿病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其亲属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研究表明,单卵双胞胎中一方患2型糖尿病,另一方在短期内患该病的概率可高达90%以上。不同种族的遗传易感性存在差异,例如亚裔人群相对白人更易患2型糖尿病。
2.特定基因变异:多个基因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相关,如TCF7L2基因、PPARG基因等。TCF7L2基因变异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PPARG基因变异与脂肪细胞的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有关。这些基因变异可通过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分泌、作用以及葡萄糖代谢等多个环节,增加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遗传因素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期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遗传因素作用更为突出。
二、环境因素
1.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堆积)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腹部等部位,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增多,这些细胞因子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肥胖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对于不同性别而言,女性在相同体重指数下可能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儿童期肥胖若不加以控制,会大大增加其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
2.不健康的饮食: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会使机体摄入过多能量,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例如,过多摄入精制谷物、甜饮料等会引起血糖快速波动,加重胰腺β细胞的负担,长期可导致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对不健康饮食的耐受和反应不同,青少年长期高糖饮食更容易养成不良的代谢习惯。
3.缺乏体力活动:久坐的生活方式会降低机体的能量消耗,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缺乏运动使得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血糖难以正常代谢。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长期缺乏体力活动都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例如,办公室人群长时间坐着工作,缺乏规律的运动,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经常运动的人群。
三、胰岛素分泌缺陷与胰岛素抵抗
1.胰岛素分泌缺陷:胰腺β细胞功能异常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疾病早期,β细胞可能首先出现胰岛素分泌量的相对不足,随着病情进展,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例如,某些基因变异会影响β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使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在不同年龄阶段,β细胞功能的变化特点不同,儿童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异常可能表现为早期分泌相缺失等特殊形式。
2.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肝脏等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作用不敏感。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不能被有效地摄取和利用,为了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胰腺β细胞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代偿,但长期的高胰岛素血症会进一步加重β细胞的负担,最终导致β细胞功能衰竭。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肥胖相关的细胞因子作用外,炎症反应等也参与其中。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胰岛素抵抗的表现和程度可能存在差异,老年人群由于机体代谢功能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
四、其他因素
1.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包括胰腺β细胞功能下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等,这些变化使得老年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老年人的代谢率降低,身体活动减少,更容易出现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等情况。
2.妊娠相关因素: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日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妊娠期间,胎盘分泌的激素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若孕期血糖不能恢复正常,会增加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不同年龄的女性,妊娠相关因素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不同,年轻女性在妊娠后若出现血糖异常,后续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