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咽炎是胃酸等胃内容物反流刺激咽喉黏膜致咽部不适等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相关,有咽部异物感、咽干等症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可通过病史采集、内镜检查等诊断,需与慢性咽炎、喉部肿瘤鉴别,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预防要保持健康体重、有良好饮食习惯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要点。
症状表现
咽部异物感:患者常感觉咽部有异物,咳之不出,咽之不下,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反流物刺激咽喉,导致咽喉部神经感觉异常。
咽干:咽喉黏膜长期受到反流物刺激,水分丢失,可出现咽干的症状,尤其在晨起时可能较为明显。
咽痛:炎症刺激咽喉黏膜,可引起咽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疼痛较为明显。
咳嗽:反流物刺激气道可引起咳嗽,有的患者以咳嗽为主要表现,容易被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
相关因素影响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食管清除能力下降等,增加了反流的风险。儿童也可能患病,儿童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等因素可能导致反流发生。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研究显示在某些人群中可能无显著不同,不过在一些肥胖等特定情况时,可能整体发病情况有一定特点,但尚无明确的性别特异性的强烈相关证据。
生活方式
饮食:高糖、高脂饮食,进食过饱、进食后立即平卧等不良饮食习惯容易诱发反流。例如,大量食用巧克力、咖啡、浓茶等,其中的成分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反流发生。
肥胖:肥胖患者腹部脂肪堆积,增加腹压,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及咽喉部,肥胖是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咽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过高的人群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吸烟饮酒:吸烟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影响食管清除功能;饮酒可刺激胃酸分泌,且损伤食管黏膜屏障,增加反流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咽炎的发病风险。
病史因素:有食管裂孔疝病史的患者,食管裂孔疝可导致食管下括约肌结构被破坏,更容易发生胃内容物反流,进而引发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咽炎;有胃肠道手术史,如胃大部切除术等,也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或胃肠动力,增加反流风险。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有无反流、烧心等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以及咽部症状出现的时间、与饮食、体位的关系等。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方法,同时也可观察咽喉部黏膜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增生等改变,但对于轻度的咽喉部病变可能观察不够细致。
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变化,了解有无酸反流情况,对诊断胃食管反流有重要价值,从而辅助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咽炎。
鉴别诊断
慢性咽炎:慢性咽炎多由局部因素(如急性咽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病变等)、全身因素(如贫血、糖尿病等)引起,一般无反流相关的病史及反流症状,内镜检查咽喉部表现与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咽炎有所不同,慢性咽炎咽喉部黏膜多为慢性充血,淋巴滤泡增生等表现,但无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病理改变及反流相关证据。
喉部肿瘤:喉部肿瘤也可出现咽部异物感、咽痛、咳嗽等症状,但通过喉镜检查可发现喉部有新生物等典型表现,与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咽炎有明显区别。
治疗与预防
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如避免过饱饮食、睡前3小时内不进食、避免食用诱发反流的食物等;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戒烟限酒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如奥美拉唑等;还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
预防
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BMI,降低反流风险。
良好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刺激性饮食,进食后不要立即平卧。
定期体检:对于有反流性食管炎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相关检查,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处理。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特别注意其饮食方式,避免过度喂养,尽量减少夜间喂奶等情况;老年人要关注其食管功能变化,定期评估;孕妇由于孕期激素变化等因素反流风险增加,要注意调整体位等生活方式来预防反流相关咽部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