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护理包括一般护理(监测生命体征、体位和切口护理)、疼痛护理(评估与非药物止痛)、管道护理(尿管和腹腔引流管护理)、饮食护理(早期饮食和营养支持)、心理护理(评估与疏导),全方位保障患者术后恢复。
一、术后一般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一般每30分钟-1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对于年龄较小或老年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加强监测频率。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体温波动较大,需更加关注体温变化;小儿患者则要注意脉搏、呼吸的频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因为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生命体征变化相对较快。
2.体位护理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如无特殊情况,可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6小时后可根据患者情况协助其翻身,鼓励患者早期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屈伸下肢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于肥胖患者,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皮肤摩擦损伤。
3.切口护理
观察腹腔镜手术切口的情况,包括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切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疼痛等。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如发现敷料渗湿,应及时更换。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差,更要加强切口的观察和护理,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切口愈合。
二、疼痛护理
1.疼痛评估
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NRS)等,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选择合适的评估方式。例如,小儿患者可能无法准确用语言表达疼痛程度,可通过观察其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进行评估;老年患者可能因听力、视力等下降,在沟通时需更加耐心,确保准确评估疼痛。
2.非药物止痛措施
可以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缓解疼痛,如指导患者听音乐、聊天等。对于术后早期的患者,还可采用穴位按摩等方法,如按摩合谷穴等,但要注意按摩的力度和方法,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同时,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也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三、管道护理
1.尿管护理
保持尿管通畅,防止尿管扭曲、受压。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质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定期更换尿袋,一般每周更换1-2次。对于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要鼓励其多饮水,以达到自然冲洗尿道的目的,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小儿患者留置尿管时,要注意选择合适大小的尿管,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2.腹腔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出。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如引流液突然增多或出现异常颜色(如血性液体突然增多),应立即报告医生。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堵塞,定期进行引流管的挤压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
四、饮食护理
1.术后早期饮食
术后6小时可根据患者的麻醉恢复情况,给予少量温开水,如无不适,可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术后第1天可给予半流质饮食,如稀粥、面条等。饮食的量应逐渐增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胃肠功能恢复较慢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术后活动少的患者等,要注意观察其进食后的反应,如有无腹胀、腹痛等不适。
2.营养支持
鼓励患者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促进身体恢复。蛋白质有助于伤口愈合,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维生素可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获取。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如术后进食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根据情况给予肠内营养制剂或肠外营养支持,但要严格遵循营养支持的相关原则和操作规范。
五、心理护理
1.心理评估
术后与患者进行沟通,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格等因素,如年轻患者可能对手术的恢复过程较为焦虑,老年患者可能担心术后的生活质量等。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内心的担忧和恐惧。
2.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向患者讲解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优点,如创伤小、恢复快等,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同时,鼓励患者的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例如,家属可以多陪伴患者,倾听患者的心声,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