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度近视属高度近视,老了有失明风险,因高度近视眼轴延长致视网膜等结构病变,随年龄增长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风险增加;可通过定期眼部检查、注意用眼健康、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风险,老年人更需密切关注眼部健康及整体状况来降低失明风险,并非所有900度近视者老了都会失明。
一、900度近视的基本情况
900度近视属于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大于等于600度的屈光不正状态。高度近视患者眼轴会延长,视网膜、脉络膜等眼球结构会发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
二、高度近视老了失明的相关风险及原因
1.视网膜病变风险
年龄相关变化影响:随着年龄增长,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会增加。高度近视时,视网膜变得相对薄弱,眼轴延长使视网膜受到牵拉,容易出现视网膜变性、裂孔甚至脱离等情况。例如,研究表明高度近视患者中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视力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的退行性变化进一步加剧这种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若发生视网膜脱离且未及时治疗,就可能导致失明。
黄斑病变风险:高度近视还容易引发黄斑病变,如黄斑出血、黄斑变性等。年龄的增加会使黄斑区的退变加速,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原本就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年龄因素会进一步加重黄斑病变,严重的黄斑病变会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2.其他眼部并发症风险
青光眼风险: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青光眼的几率比正常人高。随着年龄增长,青光眼的发病风险也在增加,而青光眼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会导致视神经受损,进而引起视野缺损甚至失明。
白内障风险:高度近视患者患白内障的年龄可能比正常人更早,年龄增长过程中,白内障的发展也会影响视力,严重的白内障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三、降低高度近视老了失明风险的措施
1.定期眼部检查
不同年龄段检查频率:青少年时期就患有高度近视的人群,应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如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散瞳眼底检查等。随着年龄增长,检查频率应适当增加,40岁以后可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眼底等项目,以便早期发现眼部病变并及时干预。
检查的重要意义:通过定期眼部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视网膜变性、裂孔、黄斑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失明风险。
2.注意用眼健康
日常生活用眼: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高度近视患者,都要注意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每隔一段时间要休息眼睛,向远处眺望。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阅读和工作环境的光线要适宜,过强或过暗的光线都不利于眼睛健康。
运动方面:适度运动对高度近视患者有益,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如蹦极、跳水等,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增加视网膜脱离等眼部并发症的风险。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温和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3.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方面: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菠菜等。这些营养素有助于维护眼睛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延缓眼部的衰老和病变。
控制基础疾病:如果高度近视患者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积极控制这些基础疾病。因为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也会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加重眼部病变的风险。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而高度近视患者合并糖尿病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
四、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事项(以老年人为例)
老年人本身眼部就处于退行性变化阶段,对于高度近视的老年人,更要密切关注眼部健康。要督促老年人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在生活中要帮助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用眼环境,提醒老年人避免一些可能损伤眼睛的行为,如用力咳嗽、便秘等,因为这些情况可能增加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控制好可能影响眼部的基础疾病,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照顾,确保他们的眼部健康,降低失明的风险。
总之,900度近视的人老了有失明的风险,但通过定期眼部检查、保持健康用眼和生活方式等措施,可以降低这种风险,并不是所有900度近视的人老了都会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