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膈疝是胚胎时期膈肌发育缺陷致腹腔器官疝入胸腔的先天性疾病,有胚胎发育等病因,新生儿期表现为呼吸急促等,可通过影像学等诊断,需手术治疗,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新生儿和婴幼儿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胚胎发育因素:在胚胎发育的第4-10周,膈肌形成过程中出现异常,如膈肌的肌肉化不全等,就可能导致膈肌存在缺损。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胚胎膈肌发育异常的风险;也可能与孕期母亲的不良因素有关,如孕期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等)、接触放射性物质、服用某些致畸药物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干扰胚胎膈肌的正常发育。
2.解剖结构特点:正常膈肌将胸腔和腹腔分隔开,当膈肌有先天缺损时,胸腔和腹腔的屏障被破坏,腹腔脏器容易疝入胸腔。常见的疝入胸腔的脏器有胃、肠、脾等。
二、临床表现
1.新生儿期表现:出生后即可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这是因为疝入胸腔的脏器占据了胸腔空间,影响肺的发育和正常呼吸功能。患儿还可能出现发绀,即口唇、甲床等部位发紫,是由于缺氧导致。部分患儿会有呕吐症状,这是因为腹腔脏器疝入胸腔后,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位置改变,导致呕吐。
2.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年龄稍大的患儿可能症状相对不那么典型,可能表现为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因为胸腔内有疝入的脏器,影响了肺部的正常通气和引流,容易发生肺部感染;也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由于腹腔脏器疝入胸腔,影响了腹腔内器官的正常发育空间和功能,导致营养吸收等出现问题。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先天膈疝的常用方法。可以看到胸腔内有异常的肠道充气影等,有助于判断是否有腹腔脏器疝入胸腔。例如,在胸部X线片上可见患侧胸腔内有充气的肠袢或胃泡影,纵隔向健侧移位。
胸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疝入胸腔的脏器情况,以及对周围组织器官的压迫程度等,对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可以精确判断膈肌缺损的部位、大小,以及疝入胸腔的脏器的具体情况。
2.超声检查:对于一些病例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太典型的病例,可以通过超声观察腹腔脏器的位置等情况,辅助诊断先天膈疝。
四、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先天膈疝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的目的是将疝入胸腔的脏器回纳到腹腔内,并修复膈肌的缺损。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一般需要尽早进行手术,以减少对肺发育的影响。对于病情较重的新生儿,可能需要在出生后尽快进行急诊手术。
2.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循环等情况。对于新生儿来说,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适当的呼吸支持;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术后患儿抵抗力相对较低。并且要关注患儿的营养状况,由于术前可能存在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术后需要合理喂养,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促进其生长发育。
五、预后情况
1.影响预后的因素
就诊时间:如果能在早期及时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如果就诊时间较晚,患儿肺发育已经受到严重影响,预后可能较差。
疝入脏器的情况:如果疝入胸腔的脏器较多,对肺的压迫严重,肺发育不良程度重,预后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2.一般预后情况:经过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部分患儿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肺功能逐渐恢复,生长发育也能逐渐赶上正常儿童。但也有部分患儿可能会遗留一些肺部的后遗症,如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等,但通过后期的康复治疗等,大部分患儿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患先天膈疝时,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护理上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防止误吸等情况发生。因为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疝入胸腔的脏器对呼吸的影响较大,所以要给予精心的呼吸支持护理。
2.婴幼儿及儿童:在术后的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关的肺功能等检查。要鼓励患儿适当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促进肺部功能的恢复,但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锻炼强度。同时,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在季节变化等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时期,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