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病史采集需了解排便情况、症状持续时间及相关因素;体格检查包括一般状况观察和直肠指检;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有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结肠镜检查),各检查针对不同方面评估便秘情况及排除器质性病变,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
1.排便情况
了解患者排便的频率,比如多久排便一次,是每周少于3次,还是有其他频率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正常排便频率有所差异,儿童一般每天1-2次到每2-3天1次不等,成人正常排便频率大概是每天3次到每周3次。还要关注排便的性状,是干结如羊粪状,还是较软的情况。
询问排便是否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有排便不尽感等情况。比如是否需要用力才能排出粪便,是否感觉直肠内还有粪便未排净。
了解是否有排便时肛门疼痛等伴随症状,这对于判断是否有其他肛肠问题有帮助。
2.症状持续时间
询问慢性功能性便秘症状持续的时间,一般是至少6个月以上的反复或持续排便异常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症状持续时间判断相同,超过6个月即可考虑慢性。
3.相关因素
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是否存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比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摄入过少。不同年龄人群饮食结构不同,儿童可能存在挑食导致膳食纤维摄入少,成人可能因减肥等原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是否缺乏运动,运动量过少会影响肠道蠕动。儿童可能因活动空间小、缺乏主动运动等导致运动不足,成人可能因工作久坐等缺乏运动。
有无精神心理因素,如长期焦虑、抑郁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便秘。不同年龄人群精神心理因素影响不同,儿童可能因学习压力等出现焦虑,成人可能因工作生活压力大出现抑郁等情绪问题。
有无药物影响,比如长期服用某些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便秘副作用。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
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一般营养状况可能无明显特殊改变,但长期便秘可能影响营养吸收,从而出现消瘦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消瘦表现不同,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检查腹部体征,触摸腹部是否有压痛,一般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腹部多无明显压痛,但有时左下腹可能触及粪块。不同年龄人群腹部触诊感受不同,儿童腹部较柔软,成人腹部触诊需注意力度。
2.直肠指检
直肠指检是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触及直肠内的粪便,了解直肠肛管的情况,如有无狭窄、肿块等。不同年龄人群直肠指检操作需注意手法轻柔,儿童指检时要更加小心。通过直肠指检还可以初步判断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等情况。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
粪便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粪便的性状、有无细胞等情况,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粪便多干结。隐血试验主要是排除肠道出血等器质性疾病,不同年龄人群粪便隐血试验意义相同,阳性结果需进一步排查其他疾病。
2.生化检查
包括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便秘。不同年龄人群甲状腺功能异常表现不同,儿童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出现乏力、水肿等多种表现。
3.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以观察有无肠管扩张及粪便存留情况,对于判断肠道动力等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人群腹部X线平片的解读需考虑年龄因素,儿童腹部X线平片要注意与正常儿童腹部影像对比。
结肠传输试验:是通过口服含有标记物的胶囊,定时拍摄腹部X线片,了解标记物在结肠内的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结肠传输功能。不同年龄人群结肠传输试验操作类似,但儿童可能需要家长配合更好地完成检查。
肛门直肠测压:可以测定肛门直肠压力变化,了解肛门括约肌和直肠的功能,对于诊断盆底功能障碍等有意义。不同年龄人群肛门直肠测压结果解读需考虑年龄差异,儿童肛门直肠测压结果与成人不同,需参考儿童正常范围。
结肠镜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肠道的器质性病变,如肠道肿瘤、炎症等。对于年龄较大、有报警症状(如便血、体重下降等)的患者更有必要进行结肠镜检查。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谨慎,一般在有明确适应证时才考虑,且操作需更加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