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致胰酶激活引发胰腺自身消化等的炎症反应,临床有相应特点,病因包括胆道疾病、酒精等,病理分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临床表现有腹痛等症状和体征,诊断靠血清淀粉酶等及影像学检查。
病因方面
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或胆道蛔虫等是我国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女性在胆道疾病相关急性胰腺炎发生中可能因生理结构等因素有一定发病特点,比如女性激素等可能对胆道系统有一定影响,增加胆道疾病风险进而引发急性胰腺炎。
酒精:长期大量饮酒是西方国家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男性在酒精相关急性胰腺炎中相对更常见,可能与男性饮酒比例相对较高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长期大量饮酒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黏稠的胰液,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过高,导致胰腺腺泡破裂,胰酶原被激活从而引发急性胰腺炎。
胰管阻塞:胰管结石、狭窄、肿瘤或蛔虫钻入胰管等均可引起胰管阻塞,当胰管内压升高时,使胰腺腺泡破裂,胰酶原进入间质,被组织液激活引起急性胰腺炎。
十二指肠降段疾病:如十二指肠憩室炎、球部溃疡并发炎症等,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压力增高,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引起急性胰腺炎。
手术与创伤:腹部手术、ERCP检查等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不同年龄人群在手术创伤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不同,儿童可能因手术创伤相对少见,但也需警惕,成年人则根据手术类型等有不同概率,比如上腹部手术可能更易引发。
代谢障碍:高脂血症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急性胰腺炎,高钙血症可激活胰酶,促进胰液分泌,引发急性胰腺炎,不同性别在代谢障碍相关急性胰腺炎中可能因代谢水平等有差异,比如女性在雌激素影响下脂肪代谢可能有一定特点,与高脂血症相关急性胰腺炎的关联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相关因素。
药物: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等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不同年龄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时需注意,儿童用药更需谨慎评估风险,成年人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因药物导致急性胰腺炎。
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等可合并急性胰腺炎,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染的病毒不同,儿童可能易感染腮腺炎病毒等,感染后引发急性胰腺炎的机制与病毒对胰腺组织的直接损伤等有关。
病理分型方面
急性水肿型(间质型):胰腺肿大、水肿,间质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此型较为常见,病情相对较轻,预后较好。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明显肿大,出血,坏死灶形成,病情严重,可出现休克、腹膜炎等多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
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常在饮酒、饱食后发生,疼痛部位多在中上腹,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不同年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如成年人清晰,需仔细观察体征等综合判断。
恶心、呕吐:起病后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可呕吐胆汁或血性物。
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超过39℃,需考虑有继发感染如胰腺脓肿等可能。
休克:多见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等休克表现,尤其在老年患者中需密切关注,因为老年患者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休克发生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
体征
腹部压痛:多数患者有中上腹压痛,但程度与病情不一定平行。
腹肌紧张:水肿型胰腺炎时,压痛多局限于上腹部,常无明显肌紧张;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压痛明显,并有肌紧张和反跳痛,范围较广且可延及全腹。
诊断方面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为本病,但血清淀粉酶的高低与病情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比如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可能早期升高不明显等情况。
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也较高。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初步观察胰腺大小等情况,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可显示胰腺肿大、坏死程度等,不同年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儿童可能更多考虑辐射等因素选择相对合适的检查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