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有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局部并发症包括胰腺坏死(与年龄、病史等有关)、胰腺脓肿(与生活方式、性别等有关)、胰腺假性囊肿(与年龄、病史等有关);全身并发症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有关)、感染(与年龄、病史、生活方式等有关)。
1.胰腺坏死:多发生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胰腺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等改变。研究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胰腺坏死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胰腺微循环障碍等多种因素相关,胰腺坏死区域容易继发感染等情况。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发生胰腺坏死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因为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微循环调节等功能可能不如年轻患者,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时更易出现胰腺组织的缺血坏死情况。
病史因素: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本身存在微血管病变等基础,发生胰腺坏死的概率可能增加,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会影响胰腺的血液供应,从而促进胰腺坏死的发生。
2.胰腺脓肿:是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形成的脓肿,通常在起病2-3周后出现。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胰腺区域的脓肿病灶。其发生与胰腺坏死组织未及时清除、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感染的细菌可以是肠道菌群等多种细菌。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本身胰腺处于相对脆弱状态,发生急性胰腺炎后更易出现胰腺脓肿等并发症,因为长期饮酒会损伤胰腺组织,影响胰腺的正常功能和防御机制。
性别因素: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性别差异会显著影响胰腺脓肿的发生,但在护理等方面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3.胰腺假性囊肿:多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4周左右形成,是由胰液和坏死组织在胰腺内或胰周包裹形成的囊肿。囊肿大小不一,可通过超声、CT等检查发现。其形成与胰腺炎症导致胰管破裂,胰液外渗积聚有关。
年龄因素:儿童发生胰腺假性囊肿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处理上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儿童的胰腺组织修复能力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病史因素:有胰腺炎反复发作病史的患者,发生胰腺假性囊肿的风险更高,因为多次胰腺炎发作会反复损伤胰腺组织,导致胰管更容易破裂,进而促进胰腺假性囊肿的形成。
全身并发症
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急性胰腺炎严重的全身并发症,可累及多个器官,如肺、肾、心等。肺是最常受累的器官,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肾脏可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心脏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微循环障碍、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患者在发生MODS时预后相对更差。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对炎症等损伤的耐受能力较低;老年患者本身存在多器官功能储备下降,在急性胰腺炎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时,更易出现多个器官功能的相继受损。
性别因素: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性别对MODS的发生发展有显著不同的影响,但在临床护理中需要关注不同性别患者在MODS各器官受累方面的不同表现,进行针对性护理。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本身身体的器官功能和抵抗力相对较弱,在急性胰腺炎发展过程中,更易出现MODS,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损伤多个器官的基础功能,降低机体对炎症等刺激的抵抗能力。
2.感染:急性胰腺炎患者容易发生全身感染,感染可来自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肠道细菌移位等。常见的感染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导致炎症反应失控等。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儿童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密切观察儿童患者的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来早期发现感染情况。老年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衰退,也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恢复相对困难。
病史因素:有免疫功能低下病史,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艾滋病等患者,在急性胰腺炎发生后更容易出现全身感染,因为其自身的免疫防御能力减弱,难以有效抵御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
生活方式因素: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接触病原菌的机会增加,而且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更易受到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