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盈性尿失禁是因膀胱过度充盈致尿液不自主流出,其常见病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等,治疗有非药物干预(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间歇性导尿)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特殊时期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增加,这是导致老年男性充盈性尿失禁的常见原因之一;老年女性可能因盆底肌松弛、膀胱功能减退等出现相关问题。例如,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会压迫尿道,引起膀胱出口梗阻,进而导致尿液潴留,引发充盈性尿失禁。
性别因素:男性前列腺疾病是男性充盈性尿失禁的重要诱因;女性则可能与盆底功能障碍、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尿道黏膜萎缩等有关。如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减少,尿道黏膜变薄、弹性降低,容易出现尿液控制问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憋尿会影响膀胱的正常排空功能,增加充盈性尿失禁的风险;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大量饮酒、喝咖啡等,可能刺激膀胱,影响其功能。例如,长期憋尿使膀胱肌肉疲劳,收缩力下降,无法有效排空尿液。
病史因素: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可能影响膀胱的神经控制,导致逼尿肌功能异常;有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可能造成尿路梗阻,引发充盈性尿失禁。比如,泌尿系统结石堵塞尿道,会使尿液排出受阻,膀胱内尿液积聚。
二、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了解膀胱是否充盈,直肠指检(针对男性)检查前列腺情况等。通过腹部触诊可以初步判断膀胱内尿液的潴留程度,直肠指检能帮助评估男性前列腺是否增大及质地等。
尿液检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尿液检查无明显感染征象有助于聚焦充盈性尿失禁的病因诊断。例如,若尿液检查发现大量白细胞,可能提示存在泌尿系统感染,需要进一步鉴别是感染导致的排尿异常还是充盈性尿失禁伴随的感染。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残余尿量、前列腺大小等;膀胱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膀胱内情况,发现结石、肿瘤等病变。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初步测量膀胱残余尿量,正常膀胱残余尿量应小于50ml,若超过则提示可能存在排尿障碍;膀胱镜检查对于发现膀胱内细微病变有重要价值。
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逼尿肌功能和尿道阻力等情况,是诊断充盈性尿失禁的重要手段。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逼尿肌收缩力是否正常、尿道阻力是否增高,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治疗方式
非药物干预
膀胱训练: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排尿计划,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训练膀胱的储尿功能。例如,开始时每1-2小时排尿一次,逐渐延长到3-4小时一次,帮助改善膀胱功能。
盆底肌训练:对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的充盈性尿失禁,进行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的收缩力,改善尿道周围的支撑功能。可以指导患者每天进行多次盆底肌收缩和放松练习,每次持续数秒后放松,重复进行。
间歇性导尿:对于膀胱排空障碍较严重的患者,可采用间歇性导尿的方法,定期排空膀胱,减少膀胱残余尿量。需要注意操作的无菌原则,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病因使用药物,如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可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改善排尿梗阻,但具体药物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这里仅提及药物类别。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充盈性尿失禁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考虑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问题。要特别注意避免因错误的排尿训练等导致病情加重,同时儿童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方式,尽量减少创伤和不良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充盈性尿失禁时,要注意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例如,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的低血压等风险,同时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老年人的体力情况进行调整。
女性特殊时期: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减少导致的充盈性尿失禁,在治疗时除了常规的康复训练等,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局部使用雌激素相关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副作用。孕期女性出现充盈性尿失禁多与子宫增大压迫膀胱有关,一般产后可逐渐恢复,要给予相应的生活指导,如避免长时间憋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