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龈出血的原因可分为局部口腔因素、全身性因素和其他因素。局部口腔因素包括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刺激牙龈、牙龈炎以及刷牙方法不当损伤牙龈;全身性因素有维生素C缺乏、血液系统疾病影响凝血功能、青春期内分泌紊乱致牙龈对刺激反应性改变;其他因素包含外伤致牙龈受伤出血和某些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导致牙龈出血。
1.牙菌斑、牙结石堆积
原因:儿童如果口腔卫生不佳,食物残渣、细菌等会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若未及时清除,牙菌斑会逐渐钙化形成牙结石。牙菌斑和牙结石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发炎、红肿,容易出现出血症状。例如,研究表明,口腔卫生状况差的儿童,牙龈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口腔卫生良好的儿童。
影响因素:儿童的生活方式中,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如每天刷牙次数不足、刷牙方法不正确等,就容易导致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此外,儿童的饮食结构也有影响,若经常食用甜食、黏性较大的食物,会增加牙菌斑形成的风险。
2.牙龈炎
原因:儿童牙龈组织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牙龈炎。细菌感染可由口腔内的致病菌群引起,炎症会使牙龈组织变得脆弱,容易出血。比如,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细菌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牙龈炎。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儿童,自我口腔清洁能力差,是牙龈炎的高发人群。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可能会增加儿童患牙龈炎的易感性,但相对局部因素来说,全身性疾病导致儿童牙龈炎进而引起出血的情况相对较少见。
3.刷牙方法不当
原因:儿童如果刷牙时用力过猛,会损伤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出血。比如,使用硬毛牙刷且刷牙力度过大,会对牙龈造成机械性损伤,引起出血。
影响因素:儿童的手部精细动作发育尚不完善,可能难以掌握正确的刷牙力度和方法。家长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儿童刷牙,也容易导致刷牙方法不当引发牙龈出血。
全身性因素
1.维生素C缺乏
原因:维生素C是维持牙龈健康的重要营养素,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牙龈脆弱、出血。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维生素C,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若儿童长期挑食、偏食,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足,就容易出现维生素C缺乏。例如,有研究显示,饮食中维生素C摄入不足的儿童,牙龈出血的发生率比饮食均衡的儿童高。
影响因素:儿童的年龄较小,饮食选择相对有限,如果家长没有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偏向于给儿童吃加工食品、甜食等,而忽视了蔬菜水果的摄入,就容易导致维生素C缺乏。
2.血液系统疾病
原因: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龈出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使得血液凝固障碍,牙龈容易自发性出血。
影响因素:这类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牙龈出血,与儿童的年龄关系不具有特定指向性,但相对来说,儿童患血液系统疾病的概率较低。如果儿童除了牙龈出血外,还伴有皮肤瘀斑、鼻出血、贫血等其他症状,就需要高度警惕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3.内分泌紊乱
原因:青春期儿童可能会出现内分泌紊乱,如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导致牙龈容易出血。例如,青春期的少年可能会因为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使牙龈对细菌等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出现牙龈出血。
影响因素:青春期儿童的内分泌系统处于发育和调整阶段,激素水平不稳定,是内分泌紊乱相关牙龈出血的高发年龄段。此外,一些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导致儿童内分泌紊乱,但相对少见。
其他因素
1.外伤
原因: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可能会不小心碰撞到牙齿或牙龈,导致牙龈受伤出血。比如,摔倒时磕到嘴巴,或者被玩具等硬物碰到牙龈,都可能引起牙龈出血。
影响因素: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户外活动多,发生外伤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外伤导致牙龈出血的概率有所不同,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活动能力相对较弱,外伤风险相对低一些,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2.药物因素
原因: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牙龈出血。例如,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儿童,凝血机制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
影响因素:如果儿童患有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在用药过程中就需要密切关注牙龈出血等情况。家长需要了解儿童所服用药物的副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并注意观察儿童的口腔情况。



